楊華勇:為何新選制須倍加珍惜長期堅持

2022-06-02
楊華勇
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常委、香港中華總商會副會長
 
AAA

 WhatsApp Image 2022-06-02 at 3.00.25 PM.jpeg

自中央主導完善香港選舉制度後,香港已成功舉行選舉委員會、立法會及行政長官選舉三場選舉。新選制重點強調「愛國者治港」、均衡參與、良性競爭,能有效防範敵對勢力對香港政局及選舉的長期幹預,把反中亂港勢力排除在特區政權機關之外。

國家主席習近平接見上京接受任命的李家超時指出,實踐證明新選舉制度對於落實愛國者治港,保障香港市民行使當家作主權利,推動形成社會各階層各界別齊心協力建設香港的良好局面,都發揮決定性的作用,這是一套符合「一國兩制」方針、符合香港實際和符合香港發展需要的政治制度、民主制度,必須倍加珍惜、長期堅持。
完成4 天北京之旅的李家超5月31日返港,他在機場見記者時被問到「長期堅持」是否代表香港未來一段時間不會有普選,他重申國家最高領導人提到現行制度符合一國兩制方針等,「長期堅持就是長期堅持」,新一屆政府亦會堅持該立場。

現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形容國家最高領導人的說話是「一語中的」。她說,香港回歸後經歷很多挑戰,或多或少因選舉制度未臻完善,「完善了選舉制度,當然要堅持下去」。但她強調《基本法》45 條仍生效,香港仍可實施普選特首的目標。

「阿拉伯之春」、「顏色革命」,爆發所謂「民主革命」的國家陷入曠日持久的動亂甚至內戰,淪為美國等外部勢力博弈的戰場,大批民眾流離失所。為這個地區帶來的不是春天,反而造成民生凋敝,政局混亂。成為中東之殤,世界之痛。

中東劇變亦反噬歐洲,加劇其內部撕裂。從歐債危機到民粹主義,波蘭、匈牙利、義大利、希臘、西班牙,除了遭遇經濟問題,更面臨民眾對主流政治不信任帶來的政治危機,使得歐洲民主的結構性缺失更加突出。

美國民主出現深刻危機,2022年1月6日的國會之亂,標誌美國民主走向衰落。美國制度存在明顯問題,金錢對政治的薰染,愈來愈不符合民主選擇的投票制度,美國似乎無法進行自我改革,民主共和兩黨的鬥爭多次引起政府部門的財政危機,結果施政呆滯,人們對自己的生活條件不滿意,不相信政客會幫助他們,不覺得民主機構是「民有、民治、民享」。

香港回歸後,圍繞政制發展問題之爭論不斷,政改成為反對派趁制度漏洞,癱瘓特區政府,一步步奪取管治權的手段。 回歸以來,香港選舉中門大開,反中亂港分子、「港獨、「自決」自決分子皆可「入閘」,甚至當選成為議員。

2005年,特區政府提出「政改方案」,因遭到立法會中反對派議員之「捆綁」反對,未獲全體議員法定議員三分之二多數通過,導致政府之方案沒有通過,形成社會分化和撕裂。

在2012年香港政改中,新增的十個議席中,其中5席由區議員互選提名,正式入閘者再由市民投票定出勝負。這個俗稱「超級區議員」的 功能界別選舉,被視為是所謂「雙普選」的前哨戰,不過,此次香港政改成功不但沒有帶來穩定,還帶來更多的動盪,激進反對派冒起,年輕的獨派、本土派誕生。到了2016年立法會選舉,「本土派」以及「自決派」共獲得了六席,其中非法「佔中」的「香港眾志」主席羅冠聰、「小麗民主教室」的創辦人劉小麗、主張「港獨」的「青年新政」召集人梁頌恆以及游蕙禎等。這就是香港全面政治化全面激進化的一個主要來源。

香港政改搞出無盡的街頭運動。每次政改完成之後,反對派不斷地催迫政府,甚至以街頭暴力,迫政府在下一次的政改,完全接受他們的建議。2014年的「佔中」和2019年的反修例黑暴,就是這樣產生。

縱觀世界各地,沒有一個地區的政府可容忍不認同國家、刻意與政府對抗,甚或企圖顛覆國家政權、勾結外部勢力危害國家安全者可當選且獲得政權機關的主導權。香港是中國不可分離的部分,「愛國愛港者治港,反中亂港者出局」是香港政改必須遵循的原則和底線。

中央早已看透了這種局面,所以,新選制必須倍加珍惜、長期堅持。不僅是說已定立的新選制須在較長時間保持穩定,而且要求將來實行雙普選也要貫徹新選制所確立的「愛國者治港」原則要求,進一步彰顯新選制的優勢和特色:包括廣泛代表、政治包容性、均衡參與性、公平競爭性,確保通過選舉反映民願、集中民智、為民謀福,有利於維護行政主導,提升管治效能。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反對派自完善選制後,已拿選委會及立法會的地區直選及間選議席的減少大做文章,批評選制會令政策向既得利益者傾斜。是故,政府若在高球場收地上讓步,影響的便只是現屆港府的管治威信,還會損害整個新選制的認受性。

    陳凱文  2022-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