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慶成:移民海外港人為何不快樂?

2022-05-30
戴慶成
學研社召集人
 
AAA

 shutterstock_2015268710.jpg

香港自從2019年爆發反修例風波後,在過去三年就掀起了多次移民潮,據報至今已有逾12萬人離開香港。然而,這批港人移居海外後的心態如何?在當地又能否成功融入社會?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大規模的研究作深入探討。

在此背景之下,由居英港人團體「英國港僑協會」進行的首份移英港人心理健康調查報告日前出爐後,也引起了不少人關注。

眾所周知,由於英國政府因應香港政局放寬了港人的英國國民(海外)護照(簡稱BNO)居留權,近年來英國已成為港人移民的最大熱門目的地。據「英國港僑協會」說明,他們是在今年3月至4月期間用問卷形式訪問了658名在英港人。這些人的年齡以35至44歲為主,在英國時間以7至11個月最多,也就是2019年社會運動之後移居英國的香港人。

調查發現,近半受訪的移英港人有明顯的抑鬱症或焦慮症臨床癥狀,當中18.9%受訪者有明顯抑鬱症臨床癥狀,而有明顯焦慮症臨床癥狀的受訪者則有25.8%。主力撰寫該份報告的一名英國劍橋大學研究員認為,

調查顯示不少港人即使已身在英國,仍然無法擺脫過去傷痛的記憶,在努力適應在英生活的同時,也嘗試處理個人情緒。

撇開「英國港僑協會」的政治立場背景不說,該份調查揭示近半移英港人有情緒問題,並不令人感到意外。在全球化背景下,跨國往來比以前大為便利,也推動更多人移居其他國家。可是移民並不意味着一帆風順。不少人移居外國後,都會面臨生活、工作等一系列融入當地的困境,併產生情緒問題。港人移民海外,也同樣面臨著差不多的各種難題。

一是歧視問題。港人在外國仍未站穩腳跟之際,與當地人的矛盾與摩擦往往難以避免。特別是近年全球民粹主義的抬頭與疫情的蔓延,更加劇了英國社會的族群衝突,針對華人族群的誤解和偏見也持續增長。
早前就有一位移民英國的香港網紅拍片,指當地人一般不會公然歧視不同族裔人士,但他仍經歷過深夜在酒吧街遇到白人男女向他發出狗吠聲,以及有人咒罵他是「病毒」。

也有移居英國的港人在社交平台吐槽被英國人歧視的經驗,指自己在咖啡廳任職時,遭到白人女子諸多刁難。還有一次,她乘坐地鐵時,座位旁邊有兩個空位,但一位外國男子抱著兒子,不禮貌地堅持要求她讓座。

二是工作待遇問題。全球經濟不景氣,部分港人移民到了英國,並不一定能夠找到原來職業的工種,被迫要調整心態做一些比較低階的工作,如工廠工人、司機等體力勞動工種。

前段日子,香港網絡上就熱議新加坡媒體拍攝的一部紀錄片,片中有一個故事記錄了一個香港家庭移民英國。夫妻二人在香港分別是巴士司機和教師,月入合共六至七萬港元(1萬至1萬2000新元),兩人拿着少量金錢帶着兩名子女移居英國。

這對夫婦出發前對英國生活充滿憧憬,可赴英後問題卻隨之而來,在語言適應、找住房、找工作等方面皆遇到難題。後來妻子終於找到餅廠工作,同事之中有不少高學歷港人,包括高考狀元、牙醫、辭職區議員。言談間,妻子對移英頗有悔意,與丈夫漸見分歧,坦言將來可能離婚。

三是文化差異問題。在香港,許多港人每天的生活是上班下班,回到家就陪子女玩樂。但移民英國後,港人沒有了外佣,需要自己處理很多瑣碎事務。這種沒有外佣的新生活並不太容易適應。

不過,正如撰寫該份報告的研究員所說,不少移民港人仍然無法擺脫過去傷痛記憶。一些港人移居海外後仍然不快樂,最大根源是他們的心態一直沒有調整,即忘記香港並投入外國的新生活。

從一些新聞報道不難看到,部分海外港人仍然很關注香港發生的事情。有些人聲言要在海外繼續為香港抗爭,包括打「國際線」,上街抗爭、遊說外國政府解救香港等等;甚至有人還說要把抗爭理想傳到土生土長的第二代云云。

其實,無論是移民英國、美國、加拿大、澳洲,每個移民港人背後都有對新生活的期盼。人生的痛苦往往在於執着。海外港人若還執着要「光復」心中所謂的香港,無疑是拿着一條繩困擾自己,最終只會勒得自己無法喘息。所謂「此心安處是吾鄉」,既然選擇了移居海外,就是時候放下執着,好好在外國重新生活,則恬靜喜樂自然而生。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

延伸閱讀
  • 起初,我們以為這些租客來自不想冒投資風險的用家;如果真是這樣,新增的租客應與相應減少的買家相匹配,但實際的情況卻是:新增的租客遠比買家的減少量多,顯示市場上出現了新的住屋需求。

    以我們公司一貫的市佔率作反推,這類新的住屋需求約為每月5,000人左右。如果統計處的數字沒有錯,下一階段,香港的房地產市場仍會相當活躍,交投將主要集中在租賃市場。

    施永青  2023-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