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均瑜:積極做好人心回歸工程

2022-05-31
 
AAA

 WhatsApp Image 2022-05-26 at 2.40.35 PM.jpeg

今年是香港回歸二十五周年,中央對港實施的「一國兩制」方針,已走過上半場;隨著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六屆政府快將上任,候任行政長官李家超不但要為香港「開新篇」,也要帶領香港實踐「一國兩制」的下半場。

鄧小平先生在1982年首次提出「一國兩制」構想,即內地實行社會主義制度,香港和澳門實行資本主義制度,並保證原有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將回歸的震盪減至最低。「一國兩制」是一個跨越時代的偉大構想,不但具有開創性與前瞻性,也充分體現了中國人對和諧社會的追求。

五十年是兩代人時間,前半段「一國兩制」在制度上基本得到落實,尚未完成的是人心回歸,我們還有25年時間做好人心回歸工作,讓整個回歸工程變得更加完整圓滿。

經過25年的國民教育,應該明白人心回歸的關鍵,不在於文化認同,不在於民族認同,亦不在於歷史認同,而是在於對國家制度的政治認同。經過70多年的摸索,國家已經探索出一個比較清晰的、適合本國的現代政治制度。

2018年,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對現行憲法進行了第五次修改,通過了21條修正案,外界普遍將焦點集中在第十四項修憲,建議刪除國家主席、副主席「連續任職不得超過兩屆」的限制;然而,一般人都忽略了另一項修改,就是將「社會主義法制建設」改為「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一字之差,不但反映出中國在貫徹落實「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上,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更顯示出思維的飛躍。

曾經有一說法:惡法都是法。簡單來說,法制是法律的建設,然而,法治更追求公平正義,講求任何法律不能違背公平正義,在憲法中將「法制」改為「法治」,我認為是中國社會由人治走向法治的標誌。

一向以來,西方文宣對中國的攻擊點,都集中在中國的社會制度,沒有攻擊中華文化,也沒有人挑戰中國歷史,而是攻擊中國有人治無法治、專制、獨裁、威權、反民主等等。受此影響,港人對國家自然產生抗拒。因此,若要人心回歸,要市民認同祖國,就必須讓市民了解國家制度建設的巨大進步,否則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决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新中國立國以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時代中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大成果。它把民事上的法律邊界和框架定下來,解決了一個大問題,就是法律解釋地方化個人化,以往不同地方省份甚至是不同法官對民事訴訟各有其解釋,容易做成司法腐敗;然而,《民法典》統一了全國標準,例如遺產繼承、婚姻法等,消除地方司法人員自己的解讀,是中國法治上的里程碑。

2021年3月,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四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議事規則》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组織法》,2022年3月五次會議又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進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會這個體現中國民主的制度建設,加強對公權力的監督,並把執政黨政策通過人大立法將其法律化,解決「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老大難問題。

例如中央的對港政策,其中一個辦法就是通過《基本法》在香港實行,政策補充例如《國安法》,亦以法律形式去實行,地方政府必須跟據法律辦事,負上法律責任。這是依法治國的體現,說明整個國家制度在最近十年取得了很大進步。

西方傳媒雖然不斷抹黑攻擊中國,但從今天中國建設的方方面面,我們看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行之有效,我們不能想像一個不堪的制度可以取得超卓的成績。正如國家主席習近平所說,未來的競爭是制度之間的競爭。經過70多年的探索、檢驗與實踐,事實證明,現時中國的制度是合適的制度,否則難以取得今天的驚人成就。

國家近年確立了四個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法治是振興中華民族的必要舉措,方向明確,更是「制度自信」的實踐與表現,我們有信心、有底氣將中國現行社會主義制度講清楚給香港市民知道,積極做好人心回歸工程。

撰文: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教聯會會長黃均瑜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特區政府對於英國等國通過舉辦所謂「香港媒體自由」活動,肆意就香港特區保障包括新聞自由在內的權利和自由的情況大放厥詞和汙衊抹黑,表示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特區政府強烈譴責及反對有不同海外機構和媒體就涉及黎智英的相關案件所採取的執法行動及法律程式,作出誤導言論和抹黑,認為有關言論是對香港特區內部事務和香港特區法院行使獨立審判權「作出公然的政治干預」。

    楊莉珊  2023-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