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新:把北部都會區提升為大灣區高質量發展試驗區

2022-06-04
 
AAA

41.jpg

作者:香港經濟與政策處主管王春新

北部都會區規劃一經提出,就得到海內外的廣泛關注,也帶來巨大的想像空間。近日候任行政長官李家超在政綱介紹會上,提出會以北部都會區成為新的發展引擎,將成立部門專責就其規劃和發展作全盤考慮,說明這一超級項目即將啟動。

我們認為,落實好北部都會區規劃,首先需要賦與其適切的發展定位和核心內涵。考慮到內外情勢、國家所需、灣區使命和香港所長,應把北部都會區轉型提升為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試驗區,助力國家和大灣區建設高質量發展高地,推動香港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加快本港向創新型經濟轉型。

一、國家所需與香港首責

首先應當看到,高質量發展是現階段最為重要、關係到現代化建設全域的國家所需。在全國層面,國家“十四五”規劃把高質量發展作為主題,這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發展環境、發展條件不斷演變作出的科學判斷,現已轉化為許多實實在在的策略和行動,包括國家即將推出科技體制改革三年行動方案、制定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規劃、啟動一批產業基礎再造工程項目以提升製造業核心競爭力、加快數字化改造以促進傳統產業升級等等。金融支持高質量發展的力度不斷加大,近年來科研技術貸款勁增29%;國家財政部也正在構建有利於高質量發展的現代財稅體系。在上述系列行動中,制定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規劃、重點布局一批基礎科學研究中心是重中之重,是創新作為高質量發展第一動力的重要支撐。

在地方層面,為了支持高質量發展,國家“十四五”規劃支持上海、北京和粵港澳大灣區等三地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大灣區、安徽合肥等四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同時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建設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從這裡可以看到,不論是形成最高級別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還是次一級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粵港澳大灣區都名列其中,在科創方面擔當着最重要的角色。

為落實國家“十四五”規劃的要求,近年來廣東省堅持創新核心地位,立足科技自立自強,加快建設更高水平的科創強省;力爭通過持續實施重點領域研發計劃,協助全省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重點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帶動全省逾六萬家高新技術企業協同創新;同時積極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建設,使之成為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典範。這些行動,大大增強了廣東高質量發展的能量,2021年廣東區域創新綜合能力繼續領跑全國,擁有高新技術企業約6萬家,高新技術產品產值8.7萬億元,專利授權總量、有效發明專利量和PCT國際專利申請量分別達到87.2萬件、10.3萬件和2.6萬件,均居全國首位;戰略性新產業增勢良好,其中集成電路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更躋身全球科創集群前十名。深圳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高達1.2萬億元,佔本地生產總值約四成,居全國各大中城市首位。

但也要看到,不論是在國家層面,還是在廣東層面,在基礎研究等領域都存在一些短板,尤其是在化合物半導體和材料科學領域。國家大力推動基礎研究正是為了補足基礎研究的短板;廣東省近期制定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提出將實施“科技創新十大重點行動計劃”,同時把基礎研究經費投入佔研發經費比重提升至10%,也是為了補齊廣東長期以來基礎研究投入偏低、原始創新能力不強的短板。華為現今已成為全球資訊產業的領先企業,其創辦人任正非始終保持着如履薄冰的危機感,認為公司不能目光短淺,只追求實用主義,而是需要更多的理論突破,因而把超過15%的研發經費投入到基礎研究上,主要標誌是華為2011年整合成立的“2012實驗室”,2021年全部研發費用高達1,427 億元。

基礎研究正好是香港的強項。本港擁有高水平的大學和研究機構,基礎研究處於全球頂尖水平,有五大高校進入世界100強,成就卓越,蜚聲國際,擁有豐富的科技資源,目前共有72個學科排在全球頭50名以內,在生物醫學、神經科學、基因組學、疫苗技術、幹細胞技術、中醫藥、人工智慧、計算科學與資訊技術、智慧城市等方面一直走在全球前端,在發展物聯網、大資料分析雲計算、資訊和風險管理、網絡保安等方面也有較大優勢,加上高度開放和國際化的科研體系、世界級的金融服務業,以及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便於引進全球科技人才,從而為香港把北部都會區提升為大灣區高質量發展試驗區提供了主要條件。更重要的是,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支持香港鞏固提升競爭優勢,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深化內地與香港經貿、科創合作關係,高質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這些都為香港打造大灣區高質量發展試驗區提供了重要依據和根本動力。由此可見,助力國家和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香港的首要責任,香港必須發揮優勢,勇擔重任,推動大灣區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高地。

必須了解,香港要成為大灣區乃至國家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點,光靠現有這些基礎和條件還遠遠不夠,不但需要進一步加強基礎研究能力,爭取在部份基礎研究領域走在世界前行,還要瞄準正在迎面撲來的第四次科技革命的總體趨勢和核心內涵,以及西方國家對中國科技制裁的清單內容,深入開展科技運用研究和產品開發的各種試驗,為大灣區乃至全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崛起提供支援。

二、具體內容及策略行動

按照我們提出的“北創科、中金融、南商貿”的城市新發展布局,吸收美國矽谷、台灣新竹工業園和新加坡科技園等的成功經驗,把整個北部都會區重新規劃,轉型提升為大灣區高質量發展試驗區。主要內容和行動可包括:

(一)打造世界級創科產業城

把北部都會區提升為大灣區高質量發展試驗區的首要策略行動,是在香港新界西北部元朗海濱地帶,全力打造一個總面積約3,000公頃、以在地自創模式為主導的世界級創科平台——“香港國際創科產業城”,同時也是可媲美港九、以創科產業為主流的海濱新城:

一是把流浮山片區全面列入開發範圍。流浮山片區位於元朗最西端,包括流浮山坑口村、上百泥、下百泥、沙江廟村、虎草村、沙橋上灣村、深灣路和灰業街,總面積約12平方公里,是面向深圳灣的狹長地帶,港深西部通道從中間穿過,風景秀麗,與深圳蛇口隔海相望。目前除了做旅遊點和飲食外,基本上是未開發地區,開發潛力很大。

二是在元朗西部沿海地帶(即流浮區片區沿海)啟動填海工程,填出約18平方公里土地,發展成為元朗西海濱片區。這部分沿海地帶為淺水區,主要為流浮山蠔田,有不少港深居民(深圳居民約佔七成)在海裡放排養蠔,但經濟價值並不高。根據特區政府環保署提供的資料,本港西部後海灣一帶有明顯的河口特性,海水被河水沖淡,鹽度偏低,水層一般較淺(平均水深為4至10米)而水質混濁(沉積物含量高而透明度低),並帶有大量沙泥,尤其是後海灣往南海域生態價值不高。元朗西部屬香港管理的海域面積約有60平方公里,填出18平方公里,只佔海域面積的三成,且已遠離後海灣保護區,對整體環境影響不大。

三是把上述兩個片區連為一體,大手筆規劃建設一個超大型的、以在地自創模式為主的世界級創科基地——“香港國際創科產業城”,實行有利於創新科技產業發展的各項新政策,包括引進高級人才、特別住房供應、特區政府資金支援,以及稅收優惠等。這個創科產業基地的總面積是明日大嶼計劃首階段工程的三倍,也是深圳前海首期開發面積的兩倍,如果與政府現在計劃開發的古洞北和新界北區接合起來,足以打造媲美港九的新城市和海濱新城,從而成為北部都會區的一大亮點。它與深圳蛇口和前海等新城區隔岸呼應,過橋即達。未來還可把特區政府總部從中環搬到元朗海濱新區,以帶動這一新區的發展,並與深圳形成“一都兩區”的全球都會新格局,成為二十一世紀大灣區的新地標。

(二)設立“香港國際高教城”

把北部都會區提升為大灣區高質量發展試驗區的第二項策略行動,是在北部都會區尋找合適地點(如“香港國際創科產業城”附近或沙頭角),設立一個總面積10-15平方公里的大學園——“香港國際高教城”,吸引世界各國和中國內地的著名大學(尤其是工學院)來高教園開設分校;香港八大高校也要在高教園設立分校,培養香港未來發展所需要的各類專才。大學城學生總人數可達30-50萬人。此舉之目的是將香港發展為國際高等教育之都,為打造香港為國際科技中心提供基礎研究等方面的支援,同時全力配合國家創新驅動戰略,推動香港創科產業快速崛起。

(三)建設現代中醫藥城

把北部都會區提升為大灣區高質量發展試驗區的第三項策略行動,是建設集中醫藥研發、生產和醫療服務於一體的現代中醫藥城。中醫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醫學,發展中醫藥是復興民族文化的一件大事,香港擁有眾多有利條件,應擔負起這一神聖使命。對此,可考慮在香港北部都會區尋找合適地點,建設現代中醫藥城,主要項目包括:

(1)設立一個現代化中醫院——“亞洲中醫院”,總規模要大大超越正在籌建的香港中醫醫院。

(2)籌建一家高水平的香港中醫藥大學或香港中醫藥科學院,深入開展中醫藥研究,為打造香港現代中醫藥中心提供支撐。

(3)設立中醫藥產業基地,專門生產類似於救心丸的高端中藥產品,或作為中藥產品的試驗及開發基地,並以香港製造的品牌銷往世界各地。

上述三大不同功能的策略行動可以互相配合,相互促進,加上正在推進中的“港深創新與科技園”、新規劃的“新田科學城”,未來香港大灣區高質量發展試驗區將形成一區多城/園的高品質發展試驗區布局。

當然,創新驅動雖是高質量發展的重點內容,但並非全部,協調、綠色、開放、共用也是高質量發展的基本內涵,都需要在未來北部都會區建設中全面體現這些要求,使之在大灣區建設中真正發揮先行示範作用。

三、制定規劃和深化合作

為了更好地達致上述發展目標,政府應當吸收世界各地的成功經驗,制定香港打造大灣區高質量發展試驗區的中長期發展規劃,確立發展重點、發展策略、推進政策和配套措施,作為香港向創新型經濟轉型的一大行動綱領,團結帶領社會各界共同努力,並定期檢討和修訂,確保發展目標的順利實現。與此同時,還可制定一些本港需要重點鼓勵發展的創科產業的具體規劃,如生物科技發展規劃、中醫藥發展規劃等,在高質量發展試驗區實施,爭取逐個破局。過去美國在晶片產業發展過程中,先後制定實施了多個發展計劃,如主攻IC製造工藝與設備的Sematech計劃、“資訊公路計劃”(NII),以及國家納米技術計劃(NNI)等,都取得了巨大成功,這些可供香港打造大灣區高質量發展試驗區參考。

打造大灣區高質量發展試驗區,離不開與大灣區粵澳兩方的合作。由於香港是一個小型經濟體,加上一些創新要素並不完全具備,需要借助區域合作來補短板。從總體方向看,未來建設高質量發展試驗區,一方面要立足於自主創新,另一方面應立足於互補短板,一方面以香港全球頂尖的基礎研究能力去補大灣區基礎研究不足的短板,攜手趟出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另一方面以大灣區高超的產品開發和產業化能力去補香港的短板,全力協助香港實現科研成果產業化,在基礎研究(P1)、應用研究(P2)、開發研究(P3)、產品開發(P4)、產品生產(P5)和市場銷售(P6)等環節,形成合理分工及協同效應。與此同時,香港應通過打造國際一流的創新環境,以促進大灣區高質量發展試驗區的形成和發展。若能獲得成功,就能帶動大灣區趕上或超越美國矽谷。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中國銀行香港金融研究院》

 

延伸閱讀
  • 大灣區的涉外律師事務,可謂好處多多,開放性更大,包容性更強。利用港深平台為機構和個人打官司,為民眾解難消災。涉外律師們不偏不倚、公平公正地辦案,是不同法律制度下的中介人。從6月28日開始啟用的跨境律師,一個把月,已見業務開花結果。

    冰凌  2023-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