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琳琳:一國兩制的承前與啟後

2022-06-28
周琳琳
青研香港成員 傳媒人
 
AAA

 WhatsApp Image 2022-06-28 at 4.29.48 PM (1).jpeg

近日,面對香港「回歸慶祝」好事將近,各家媒體與分析機構都很理性,紛紛從不同緯度對比了1997年以來,香港各領域發展的數據變化。從數據中,我們總結經驗——哪些實踐成功,證明了一國兩制的正確性與獨特優越性,這是承前;哪些暴露問題,是否有些問題的解決路程長期滯後,甚至威脅到一國兩制的長治久安,未來當如何聚焦應對,這是啟後。

經濟是社會發展的晴雨表。2021年香港名義GDP達到了3680億美元左右,仍然是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之一;港人人均GDP較回歸前翻一番。恒指日均成交額從1997年的154億元,上升到2022年首季的1465億元。2021年,香港交易所IPO集資總額422.97億美元,居全球第四位。可見,回歸25年以來,儘管外圍經濟起伏不定,但香港的這塊表,轉速一直領先於世界。

經濟層面還有一類值得關注的數據表現,自1997年以後,內地企業在港股中的數量佔比進入快速上漲通道。中資股於港股市值的比重1997年佔16.3%,市值為5215億元,數量僅為10間;斗轉星移,在2022年5月的統計中,中資股佔比達77.6%,市值達到29.3萬億元,數量有1370間。2021年滬港通和深港通下的港股通平均每日成交金額分別為200.79億港元及216.3億港元。香港與內地的商業交流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切格局,而中資企業也理應承擔起回饋建設香港的責任,例如在香港設置研究所與創科產業基地,背靠內地資源,助港搭上創科時代列車。

隨之而來的是更多港漂在港紮根,香港的人口結構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入境處近年數據顯示,港漂人數累計達到30萬人左右。這也預示着特區政府未來在惠民政策中,需要更多考量港漂群體的利益。作為港漂群體中的一員,近期的確確感受到了港府政策向港漂公允的傾斜。非永久居民也加入了消費券的行列。其實,港漂不但是推動香港社會發展的中流砥柱,也是撬動港人「人心回歸」的槓桿。拋開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與交流談「人心回歸」是空泛的。在我讀研期間,有老師和團體組織港人與港漂結對子交友,或是學粵語,或是行山,或是探店。在互動中,港漂發現了港人的淳樸,港人也感受到了港漂希冀融入香港社會的真誠,兩個群體對雙方的刻板印象與誤解煙消雲散,不但令港漂更深入地紮根於香港,也令港人與內地生建立起了親近感,更易於認可和接受內地的價值觀。

承前回顧,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與香港「特色資本主義」的利好面互為唇齒、相輔相成,充分證明了「一國兩制」實踐的成功。

雖然宏觀層面的制度與經濟表現是樂觀的,但面對下半程,或至少近五年的「啟後」,香港仍有關乎民生福祉大計的問題需要妥善處置。當前,香港特區政府面臨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重任,但仍亟需解決三個方面的問題。

shutterstock_604818215.jpg

一是土地房屋。以430呎的單位為例,1997年的樓價為240萬港元左右,2022年歷經疫情稍微回落到700萬左右。香港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上任初期聲稱要在10年內讓全港七成家庭擁有自置居所,以及將輪候公屋時間縮短至平均三年。可25年以後的最新一期《綜合住戶統計調查按季統計報告》顯示,全港自置居所住戶比率到了去年底仍然不足五成;而截至今年3月底,一般公屋申請者平均輪候時間更增至6.1年。更有海外智庫指出,本港樓價中位數相對家庭收入中位數比率達到20.7倍,相當於不吃不喝20.7年才能置業。對於民生問題中長期以來的問題,新一屆特區政府要加快覓地、規劃、建屋、配套的流程,幫助市民「上車」。

二是貧富懸殊問題,特區政府需做好扶弱助貧工作,進一步完善社會福利制度,多管齊下,在就業及社區方面提供保障。

三是青年向上流動受限的問題。新任行政長官李家超也將青年就業事項列為未來五年的政綱重點,期待依託大灣區不斷提升自身優勢,為年輕人創造更多機會。

繼往開來,當香港以往的資本主義不能解決市民面對的問題,包括房屋、貧富懸殊、社會向上流動性等問題,或許要考慮重構一種能夠滿足社會追求的「香港特色資本主義」,以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提升財富合理分配的能力。

香港回歸只有一次,但其體制內的制度重構和轉型卻一直在發生。這與「五十年不變」並不矛盾,恰恰符合「一國兩制」的歷史辯證法和制度辯證法,是「一國兩制」創新性、適應性與生命活力的體現。香港國安法和完善選舉制度實施後良政善治的平穩格局,就是這種生命張力的展現。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特區政府對於英國等國通過舉辦所謂「香港媒體自由」活動,肆意就香港特區保障包括新聞自由在內的權利和自由的情況大放厥詞和汙衊抹黑,表示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特區政府強烈譴責及反對有不同海外機構和媒體就涉及黎智英的相關案件所採取的執法行動及法律程式,作出誤導言論和抹黑,認為有關言論是對香港特區內部事務和香港特區法院行使獨立審判權「作出公然的政治干預」。

    楊莉珊  2023-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