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芳:網絡錯別字游擊戰

2022-08-08
 
AAA

shutterstock_1149399665.jpg

中國社交媒體平台最近出現有關「荷蘭銀行事件」的討論,有網民寫到荷蘭銀行門口出現「battle」(鬥爭),還有人說「荷蘭銀行的儲蓄取不出來」;乍看之下還以為是河南儲戶事件在國外重演,細看才發現,原來是網民心照不宣地使用「荷蘭」的諧音討論河南事件,以規避平台的屏蔽。

我被派駐北京前,幾個中國友人給我的告誡是,不要在任何網絡通信或社交平台上直接使用敏感字眼,這個道
理中國網民早已經融會貫通。要讀懂中國網上的貼文,必須掌握幾個規律:敏感字眼可能被諧音、突兀的英語翻譯,以及漢語拼音縮寫取代。例如,上海瑞金醫院7月9日發生隨機砍人事件後,有網民以「銳進」作為代稱;負責維穩的警種國內安全保衛(簡稱「國保」)被稱為「國寶」、政府被稱為「ZF」。

不過,這樣的現象成了中國網絡平台近期的重點打擊對象。7月12日晚上,嗶哩嗶哩發佈《關於規範使用漢字的倡議》,呼籲用戶「自覺遵守漢字使用規範,抵制拙劣字體、錯誤字形等不規範漢字表達行為」。

微博13日宣布對站內利用諧音字、變體字等「錯別字」發佈、傳播不良信息的違規行為開展集中整治,指明要加大對利用錯別字藉機傳播不良信息等違規行為的排查清理力度;健全平台用語管理機制,完善關鍵詞識別模型;以及通過建立正向激勵機制、加強站內宣介等方式,引導站內用戶規範使用漢字。

同天,也有網民申訴在抖音直播時被屏蔽。該名網民稱,在抖音直播中不能說「秒殺」、「賺錢」、「直播間」「疫情原因」等詞語,只能說成「秒秒」、「賺米」、「啵啵間」、「口罩原因」。

抖音隨後批評該網民的指控「存在大量不實訊息」,但表明「涉及疫情需要規範表述,不能借疫情博同情和賣慘」,並強調變體、諧音等表達屬於網絡黑話,「平台並不提倡」。

網絡平台接連的語言整頓消息,掀起網民的討伐聲浪,有關中國輿論空間不斷收縮的討論因此重燃;相關詞條13日當天閱讀量達到73萬9000多次。有部分網民對平台措施表示支持,認為網上普及的錯字和怪異暗語可能影響年輕一代的語言水平,也可能被用於進行不正當的網絡行銷和網絡霸凌,必須受到整治。

但對不少網民而言,這並不是語言管理,而是輿論管控。部分網民指出,是平台審核過嚴才導致網民大量使用錯別字;也有網民諷刺網絡平台說:「我們言論自由的很,就兩點不能說,這也不能說,那也不能說。」

過去兩年來,中國官方顯著加大了對網絡空間的管制力度。2020年5月,中國國家網信辦宣布正式啟動「清朗」專項行動,集中清理網上各類違法和不良信息。今年3月,國家網信辦列出打擊網絡直播和短視頻領域亂象、打擊流量造假、黑公關、網絡水軍等十項重點任務,當時並沒有列明錯別字和文字管理。

今年4月,微博也宣布在用戶發佈內容時強制展示地理位置信息,以「防止冒充熱點事件當事人、蹭流量、傳播不實信息等不良行為」。

這並非網絡平台首次收緊管控,但此次針對錯別字的整治行動在社會輿論事件頻發的時間點上推出,引起了網民較大的反彈。

中國基層治理長期面對「不鬧不管,一鬧就軟」的兩難處境;進入網絡時代,網絡平台成為民眾「鬧」的重要渠道。使用錯別字為網民換來了更大的輿論空間,讓他們有機會對社會事件宣洩情緒,也是一些人向政府施壓以及要求問責的有效途徑。

今年以來,隨着社會整體不安情緒在疫情和經濟壓力下驟增,網絡在重大社會事件中扮演的角色更為明顯。有關徐州鐵鏈女、上海疫情、唐山燒烤店打人,以及河南村鎮銀行事件的爭議,都是通過網絡平台發酵成大規模的網絡公共事件,甚至上升至地方和國家政治層面。

從語言管理和避免不法分子躲避監控的角度而言,整治錯別字固然有理,但如何在監管網絡的同時,確保民眾仍有渠道就重要的社會議題發聲,也是監管者必須回答的關鍵問題,否則網絡輿論只會在監管壓力下越加扭曲變形。

相較於偶發的社會輿論事件,隱性和被壓抑的民間不滿情緒,對執政者而言是更加不可控的風險。高溫煮水時總得開個縫隙避免「炸鍋」,高壓管控輿論時同樣必須為民間留下一個發泄情緒的窗口。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