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婷:講好香港故事,講好一國兩制故事

2022-09-09
劉婷
香港政協青年聯會 政協研究及培訓委員會副主任
 
AAA

 shutterstock_1109758238.jpg

一轉眼,筆者來香港已經整整十年,從一句粵語聽不懂,甚麼地方都找不到,還在學業和人生路上繼續猶豫探索中,還在一次又一次的選擇和調整,到落腳香港,住在維港邊,日常看着會展帆往帆來。竟然把以為短暫過渡和「跳板」的香港,當成了離開故鄉後的第二個「故鄉」。既對粵語聽得很懂,也有了更多本地的夥伴,還有了可以一起做事一起成長的朋友們,對香港的生活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今天看了《夯實文化自信之基,提振民族復興精氣神——新時代中國文化建設評述》後,自然而然說起文化和故事。

一句兩句似乎不能表達清楚,落筆而行,心之所至,言之所往。

來之前和來之後的香港

這十年來,香港的變化真的很大,似乎身在其中的我們每一個都在經歷、見證、塑造着歷史。我依然對小時候在電視上看到的西裝革履、精明幹練、節奏緊張的真實職場香港生活,和快意恩仇、賭王古惑仔橫飛、江湖血雨腥風的架空香港生活,以及帶有明顯粵語語言文化特點的音樂、圖片、電影、甚至部分粵劇等藝術作品,印象深刻。而來港幾年之後就發生了非常多「變動」,大家親歷其中共事合作,看着香港的政治、經濟、文化、甚至可以說是「國際政治」角色在一步步變化。一些「運動」是我們放下自己的工作,走上街頭、擺街站、派傳單、做義工、發聲呼籲、發表文章,或跟隨青年組織一起推動促進事件發展的成果。這些是我來香港之前完全沒有想到或經歷過的,卻讓我對這個城市有了更不同的敬畏和感恩。

c2345262014e39c42420.jPG

0.jpg

撕裂的空間

香港是一個「神奇」的地方,長期在中環和灣仔之間穿梭,在和客戶以及朋友們觥籌交錯間,亦時常在社會事務裡參加慶典儀式,很少真的有機會瞭解「香港」。在沒有親身去深水埗的唐樓劏戶去做義工之前,我根本沒有辦法想像香港的貧富差距,居然能有這麼大;在沒有去香港本土的粵劇院和路過九龍的晚場KTV之前,我甚至以為港島的英皇AMC電影院以及紅館的演唱會就是香港大部分的精神娛樂;在沒有一次次經歷過「政治運動」之前,在沒有看到香港還有這麼多不同的群體,這麼多不同的聲音和不同特點的青年代表之前,很多東西我們是無從瞭解的。這些青年,他們和之前所述「廢青」、「迷茫的一代」完全不同,他們在積極的做事積極的倡議,希望帶動周圍的青年人,也希望給社會看到下一代的未來和希望;與此同時經濟未完全上揚之前,工商界的青年企業家們還在執著尋求破局的機會,做好準備迎接可能的市場挑戰和機遇。
c2345262014e39c42420.jPG

0.jpg

閩粵文化與強勢文化的「對抗」與「合作」

今年碰巧有機會去了中環街市,一個有着香港本地特色的現代和傳統交融的「新地標」,讓我想到一部美劇《Love x Death x Robot》當中第二季的一集中出現紅的、唐樓、霓虹燈等大量香港街景,荷里活電影中屢次閃現的香港街區的場景亦歷歷在目。沒有來香港之前這些場景看着很陌生,來了香港之後又覺得很親切,充滿難以言說的「懷舊感」,當然還有其他一些香港或者閩粵文化特色的地點。「懷舊」是因為,這些特點和這些彌留的文化特質,會慢慢在現代都市生活的繁忙節奏衝擊中,在中華北方傳統文化軟實力輸出的洗禮中,在歐美快消文化(有很大部分其實是「乳頭樂」)的影響下,逐漸削弱,甚至新一代的年輕人很難再有心思,不會再感興趣,也沒有合適的人群和土壤去繼承和發揚這些傳統。

「香港傳統文化」在如上幾種強勢文化較量之下,其實是有些弱勢的,這一點必須正視。但是香港這個地方又是生機勃勃和充滿活力的,香港的人無一不是進取拼搏的,不管是新移民,原居民,之前廣東上海的上一代移民,還是歐美歸國的華人,哪怕只有一點點機會,都不會停手做事,哪怕是餘熱都會發散出光輝。之前疫情稍有好轉,很快街頭小巷,五彩繽紛熱鬧非凡,在做好防疫措施之後,每個人都在努力抓住哪怕一點空隙,爭取推進人生發展和生意合作,盡量不斷進展、前行、繁榮、生機。這種彈性和張力,似乎也會出現在香港文化上。

c2345262014e39c42420.jPG

誰來講好「一國兩制故事」和「中港故事」?

我們沒有在香港長大,卻一直在聽香港的故事,從內地聽到了香港,也從海外其他朋友那邊聽到了不同版本的「香港」。十年此行,如此豐富,然而我一直覺得我們可以有「更好版本」的香港故事講出來,更生動更傳神更有吸引力。不管是用粵語,用普通話,還是用英文。而且我們有如此多的「中港話題」作為文化、交流、合作的素材,十年此行,追溯幾百年回去,它是如此跌宕:始於1840鴉片戰爭,終於1997香港回歸。而餘音嫋嫋,聲波仍在,不管是一帶一路RCEP戰略大局,還是重建香港在東南亞的政治外交地位,還是北部都會區發展,還是粵港澳大灣區政策,還是十四五規劃,還是深港互聯互通,還是中港文化和經濟的融合,還有新港人發展等等,這些話題下,每一個都有深挖和推演的可能,而這些故事和素材,無一不是香港故事和中港故事「煥發新生機」的縫隙。

shutterstock_2173347257.jpg

我們一直期待能看到一些可以打通文化、語言、地域、宗教壁壘的「中港故事」,輸出到大陸的城市和世界其他國家,讓所有人重新瞭解香港這兩百年,中港走過了怎樣的一段歷程,中港的未來又會如何發展,香港又會再創怎樣的輝煌。而現在聽到的大部分都是一些模糊的、符號化的口號,看不到能夠真的展現香港精氣神和中港新階段的題材。相信我們帶着這個方向,會等到合適的契機和合適的人去書寫這段故事。


夜幕

金秋九月,海邊的窗外有陣陣海風,濕潤清涼,恰好此時夜色剛剛落下,燈火萬家,微光閃爍。樓下車水馬龍,劃出一道道橘色的亮線。

(作者提供圖片)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