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柏:不必介懷哀悼英女王的言論

2022-09-19
寒柏
學研社成員
 
AAA

47994770-34c6-11ed-9ff1-b2205fd22fbe.jpg

近日,英女王過世,香港資深藝人羅家英在給予英女王伊利沙白二世的悼詞中寫道:「她登基,我7歲。這70年來,英女皇是我的長輩,看着我成長到老矣。香港在女皇庇蔭下,成為人間福地......鮮花一束,謹致敬意,萬世流芳,大象無形。」

羅家英先生在社交平台登出相關帖文後,即時引起部份網友批評,認為他有美化殖民地之嫌。其後,羅家英先生在微博發布影片,稱自己的哀悼詞:「未經深思熟慮,其原意只是表達對老人的懷緬。」並強調:「數典忘宗我做不出,我是中國人,我永遠愛我的祖國。」

同時間,另一名香港藝人劉嘉玲亦曾在社交平台貼文哀悼英女王,並惹來某些不滿。此外,還有年輕人伺機當眾表演「哭喪」,更引起不少人討論。到底港人哀悼英女王的心態是甚麼呢?

香港藝人羅家英與劉嘉玲的言論,代表着某些港人對英女王的一些印象。平心而論,大家並非對英女王本人有甚麼具體的看法,英女王從來都是「虛君」,並不掌實權,就是大家認同港英年代的管治,要多謝的也不可能是英女王本人。英女王只是一個「象徵人物」。大部份港人對英女王的緬懷,並非完全認同英國政府的管治,而是在緬懷港英治下、上世紀70至90年代的「光輝歲月」。

正如高志森所述,上世紀港人的「光輝歲月」,是大家幾代人的努力而得來的成果。香港在因緣際會下成為東西方的樞紐,更受惠於內地上世紀80年代左右開始的「改革開放」及稍後的「貿易全球化」,絕不是英國單方面努力而得來的成果。反之,英國政府還從港人身上得到不少好處。很多港人也不會不明白當中的道理,緬懷英女王的人,並不一定是單純的「戀殖」。

當然,我們亦不妨從中觀察一下所謂「戀殖」的人。着實有相當多的港人是因為「戀殖」而哀悼英女王。但這些在港英年代長大的人之「戀殖」情懷有多深厚呢?稍為年長的港人,都記得英國政府在上世紀80年代中英談判前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落閘」,並陸續把港人的護照更換成BNO,擺明車馬的說明港人不可能享有「居英權」。這個英國政府「落閘」的印象,其實一直存在港人的心底裡。因此,為何如今英國政府會推出「5+1政策」呢?移居到英國後又要面對一系列的通脹、經濟及種族歧視問題。現時,很多港人一窩蜂的帶小朋友到英國,但十之八九都沒有放棄香港的身份證。其實在骨子裡,這份「戀殖」情懷可以有多深厚呢?

所以如果我們說港人「戀殖」,不如說他們對內地不理解及不認同。儘管我們面對「百年大變局」,但國際的話語權仍是傾向於西方。香港被英國統治百多年,絕大部份港人嚴重缺乏「大局觀」及沒有國家觀念。港人面對「百年大變局」,更是進退失據。簡單來說,港人的「戀殖」只是一種否定國家及東方價值觀之行為,並非對英國真的有多認同。

值得一提的是,某些不過25歲的年輕人,他們根本從來沒有在港英年代生活過。年輕一輩的「戀殖」就更加是一種對內地文化否定的直覺投射。千百年來,每一代的年輕人皆會對社會有諸多不滿,亦曾走在前線,只是抗爭的程度不同罷了。但有趣的是,香港年輕人對內地文化的否定,是完全受父母及長輩所誘導而成。真正反叛的青年,應該要先打倒自己的長輩,並否定他們的價值觀。香港年輕人對內地的叛逆,卻是實實在在完全吸收了家長、老師、牧師及上一輩社會賢達的價值觀。這班反叛的港青,其實真正的「反叛指數」並不高,亦容易受長輩影響,智商理應比較低下。

總的來說,我們對港人緬懷英女王的行徑,根本不必太過在意。大家不過是在緬懷上世紀70至90年代香港的「光輝歲月」。就算某些港人的所謂「戀殖」,亦根本是戰戰兢兢,並不建基於任何有意義的經濟基礎條件之上,根本經不起考驗。英女王就只得一個,死者已矣,大家根本不必介懷港人的想法。就算港人有一點「戀殖」,難道之後還會有人理會繼任人查理斯三世嗎?

國家將要趕上「偉大的年代」,亦正因如此,我們現在受到嚴峻的考驗。我們要做的並不是批評人家「戀殖」,而是說好自己的故事;讓更多人認同我們的「中國夢」。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