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環:美對台政策走向「戰略清晰」?

2022-09-23
李環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港澳研究所副所長,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AAA

WhatsApp Image 2022-08-12 at 3.42.32 PM (1).jpeg

推進「2022年台灣政策法案」是美國對台政策從「戰略模糊」走向「戰略清晰」的重要一步,如果法案最終成為美國內法,將從根本上改寫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

美國當地時間9月14日,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以17票贊成5票反對通過「2022年台灣政策法案」。該法案內容具有「顛覆性」,通過概率較高,令已經困難重重的中美關係面臨在台灣問題上提前攤牌的危局。

內容具顛覆性

該法案今年6月提出,被視為自美國「與台灣關係法」生效以來,對台政策最全面的一次調整,涉及美國與台灣在「外交」、軍事、經濟、文化、人文交流等領域的關係,是在中美博弈新形勢下美國實質性提升對台關係的「重要一步」。

法案雖然表明「本法的任何內容均不得解釋為恢復與中華民國的外交關係」(SEC.901),但通篇偷換概念,要給予台灣事實上的「外交待遇」,要展示台灣的「主權象徵」。比如,軍事方面毫不掩飾地「援台拒統」,要與盟國和夥伴協調,「確定和制定重要經濟、外交和其他措施,阻止中華人民共和國使用武力改變台灣的現狀」(SEC.211)。要優先處理對台軍售,強化美台之間的信息共享、人員培訓,全面評估台軍作戰能力和復原能力,增加戰爭儲備和對台軍事援助等;經濟方面,支持台灣參與美洲開發銀行、印太經濟框架(IPEF),促進與美進行經濟繁榮夥伴關係對話,恢復美台貿易投資框架協定的談判,以期最終達成自由貿易協定,把與台灣經貿關係提升至「確保供應鏈多樣化對美國國家安全至關重要」的高度,且認為與台經貿互動有助於向其他國家發出「台灣是一個充滿活力的開放的商業夥伴」信號。

法案包含的雜項和制裁內容同樣體現美國對台關係的實質性提升,矛頭指向重點是拒止大陸的統一進程。如果法案成為法律,將是美台關係的「質變」,美方不支持「台獨」成為紙面文字,支持「一中一台」成為事實。

shutterstock_1891604197.jpg

通過機會較高

該法案由參議院外委會主席、民主黨籍議員梅嫩德斯和共和黨參議員格雷厄姆聯合提出。外委會通過後,將送交參議院審議。眾議院的審議可以用自己的版本,也可以直接用參議院的版本。從現在起到本屆國會任滿的明年1月,如果兩院都通過,可送交總統簽署。總統簽署就成為美國國內法律,總統否決的話兩院還可以投票推翻總統的否決。

如果比照「2019年香港人權與民主法」的立法程序——2019年6月中旬參眾兩院同時提出「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9月25日參眾兩院外委會通過,10月15日眾議院通過,11月19日參議院通過,11月27日總統簽署——在兩院有共識、府會有共識的情況下,從提案到法律不需要太長的時間。結合近年美國在台灣問題上的動向,尤其是今年以來美方加大試探我底線力度,不能低估「台灣政策法」的通過概率,甚至可以說通過的機會很高。

該法案由兩名分別來自民主黨和共和黨的參議員共同發起,經過幾個月的運作,內部已充分考慮了方方面面的情況。在外委會審議「台灣政策法案」前夕,白宮也表示了對法案的「關注」,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稱,法律有些條文的確能有效加強美國對台安全協助,但也有一些令人「擔憂」的因素。實際上,外委會通過的法案已經有一些小的修改,反映了府會之間的溝通。

WhatsApp Image 2022-08-09 at 3.05.47 PM (1).jpeg

由「戰略模糊」到「戰略清晰」?

即便該法案最終沒有通過,或總統沒有簽署,也會成為今後國會續推類似法案的基礎。實際上,這一次推進法案的過程本身就是兩黨圍繞台灣問題「凝聚共識」的過程,也是美國對台政策由「戰略模糊」到「戰略清晰」的過程。

近年,美國國會開足馬力推進涉台立法,企圖通過國內法律實施「長臂管轄」,實質性改變「一個中國」政策的內涵。實際上,不光是立法機構,行政機構也不斷予以配合。今年5月,國務院網站更改「美國與台灣關係事實清單」,稱「美國長期以來有一個中國的政策,該政策以'與台灣關係法'、三個美中聯合公報和六項保證為指導」,直接將「與台灣關係法」、美台私底下達成的六項保證與三個聯合公報並列,並刪除「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的表述。在遭到中國反對後,又加上了「不支持台獨」的字句,但不再明確指出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只稱「反對任何一方單方面改變現狀」。

當前中美關係仍處於困難期,兩國的較量相持還將持續較長時間。美利用台灣問題不斷試探我方底線的「邊緣行動」不會停止,台海局勢短期內難以緩和,我需做好「破局」的萬全準備。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中美聚焦》
 

延伸閱讀
  • 一些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戰略界人士近年開始鼓吹「中國崛起到頂論」,試圖從發展預期層麵塑造中美競爭議題。美國塔夫茨大學教授邁克爾·貝克利等人認為,由於老齡化嚴重、資源匱乏、財政壓力加大、西方對華脫鈎等因素,中國的發展會在未來數年陷入停滯,中國的崛起將會終結,中國在經濟規模上不會超越美國。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不僅難以維持自身對其他國家的經濟吸引力,也會因為內部的挑戰而變得更加具有「侵略性」,這構成了一種「崛起到頂國陷阱」

    趙明昊  2023-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