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彌昌:香港與國際通關不容樂觀

2022-09-26
袁彌昌
香港大學政治及與公共行政學系榮譽講師
 
AAA

 WhatsApp Image 2022-09-21 at 12.16.16 PM.jpeg

隨着入境人士酒店檢疫方案放寬至「3+4」(3天酒店檢疫加4天家居醫學監察),各界已預期在11月繼續放寬至「0+7」,並藉着11月舉行金融峰會、國際七人欖球賽及金融科技周,逐步「解封」香港。

然而,早前外國媒體彭博引述「知情人士」報道,行政長官李家超傾向在11月取消酒店隔離政策,但遭醫務衛生局長盧寵茂反對,意指特區政府在抗疫上內部分裂及有矛盾。上周,醫管局前行政總裁梁栢賢更與盧寵茂隔空交火,爭論新冠與流感死亡率相若的說法。數天後,又突然傳來渣打馬拉松的主辦機構香港田徑總會決定取消賽事。多方面均顯示香港的復常之路並不好走,並且很可能未能在短期內對外通關。

中國不改「動態清零」 香港難撤嚴格封控
早前大行高盛在報告中表示,中國將於10月中旬舉行的中共二十大會議後繼續執行「動態清零」防疫政策,直至明年上半年全國人大會議後,才有可能改變動態清零方針。該報告明顯為二十大後中國將改變防疫政策的預期降溫,卻令香港更難以撤銷嚴格的封控措施,為本港落實全面通關的前景蒙上陰霾。

這消息在國家主席習近平近1000天以來首度外訪,國事訪問哈薩克時,得到一定程度的「證實」:習近平戴着口罩離開機艙門步下舷梯,之後轉赴烏茲別克出席上海合作組織峰會,參與了峰會大部分活動,唯獨缺席晚宴。烏茲別克政府消息人士表示,中國代表團解釋是中國新冠防疫政策所致。習近平就防疫的種種表態,可謂一葉知秋,香港的官員與政界看在眼裏,又怎會不立刻心領神會?這一陣子香港政界人士忽然變得欲言又止,背後控疫政策可能已出現重大轉折。

至少行政會議召集人葉劉淑儀已表示,現時沒有防疫政策退出路線圖,而且無可能短時間內推出有追蹤功能的應用程式,甚至表示目前難言是否11月一定能放寬至「0+7」。無論屬期望管理抑或真是進度緩慢,都顯示重新開關的相關工作,距離準備就緒仍差很遠,令通關推遲到明年的機會,比11月通關大。

出遊經驗決定視野 內地香港須到外面看看
對於本地愛國的政界人士,一個更關鍵啟示其實來自西環:目前中聯辦大樓是採取閉環式管理,所有人士進入大樓前,都需要在酒店先待上數天檢疫;進入大樓後便需接受閉環,由專車接送來回大樓和酒店;出來後如要再進去,便須重新檢疫。中聯辦的做法一定程度反映內地對香港疫情的看法,即是感到疫情嚴重,有必要與本地社會作一定程度的隔離。

此外,不少人亦應該跟筆者有相同經驗:當香港確診宗數高企時,內地朋友都會關切地問香港這邊疫情怎麼樣、我們有沒有特別安排等,完全想像不到我們仍照常外出、生活如常。只要一天內地都是這般看待香港疫情的話,自然不希望香港對外通關。

歸根究柢,即使與國際通關確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但問題是許多決策者以至大眾以往幾年根本沒有出遊過,對外地疫情完全流於想像。如上文所言,內地人士對香港疫情存在很多誤區,唯現在我們卻要他們理解甚至支持香港對外通關,實際上恍如天方夜譚。同樣地,本港未出遊過的人當然覺得「3+4」可以接受,不過只要到過毋須檢疫和戴口罩的地方,看到人家經濟強勁反彈復甦、生活復常,便會發現港府糾結於開關與不開關,只是庸人自擾。

不過話說回來,大多數香港官員在過去幾年的確未曾出遊,這樣足以對他們的取態與決策,構成根本性的影響。

與內地通關利益龐大 但理據薄弱
依筆者所見,在通關一事上,事實上絕非如李家超所說,與內地通關及世界接軌不存在矛盾,反而是愈來愈多人清楚只要香港首先對外通關,那麼與內地通關必然將大幅推遲。當然,最簡單的解釋是親中政客希望先與內地通關;不過縱使我們不採用這個純意識形態的角度,香港與任何一方通關,背後必然涉及莫大的經濟與政治利益。現在對外通關轉入最後直路,必然會導致雙方全面角力。近來通關的發展經常迂迴曲折、搖擺不定,就是這種角力的反映。

不過與內地通關「好友」傾向為自己利益着想,卻忽略了目前內地疫情的嚴重性及複雜性:隨着近期疫情反彈,內地現在有超過3億人口實質上陷入「封控」狀態,因此近日內地加強防疫措施,尤其在北京周邊地區,部分城市實行「靜默管理」,加強檢測,並且不鼓勵在國內跨地域出行。所以說,現在國內連跨地域出行都受到影響,國內地方也不能全面打通,試問這種狀態又怎可能對香港開關?

再者,現時內地疫苗接種進度緩慢,接種率僅60.7%──既沒有谷針,又無法清零,而且距離上一次接種應該也有相當日子,實在難保內地人對病毒缺乏基本的抵抗力,並需要重新推動疫苗接種及加強新冠病毒治療。因此,希望首先與內地通關根本是緣木求魚,而將對外及與內地通關兩者相提並論也是毫無道理。

香港正被write off
筆者自年初已就通關寫了多篇評論,要說的也說得夠多了,此刻只想給予當局兩點忠告:第一,香港之所以能夠選擇通不通關、選擇與哪一邊先通關,大前提是香港底子夠厚,不像西方那樣走到山窮水盡,不開關便會面臨經濟崩潰。但早前連鎖西餅店Crostini全線結業事件,就給了香港一個reality check:原來一些業界只是表面風光,一旦暫緩追租條例完結,業主追回拖欠租金,便可能會出現結業潮,而明顯Crostini只是冰山一角。所以去年或年初香港在通關上「有得揀」的基礎已漸漸失去。

第二,這一波疫情的確診宗數雖已回落,但早前卻一度超過了1萬宗,我們也看到即使確診宗數屢創新高,每日新增輸入個案通常只有100多、200宗,比例一般不超過2%。由此可見,這一輪本港疫情惡化的關鍵在於當局對本地疫情防控不力,輸入個案根本並非主要原因,但當局卻刻意把兩者混為一談,藉此將通關一直推遲下去,究竟所為何事?

老實說,渣打銀行作為贊助商「借勢」取消渣打香港馬拉松,卻於12月在新加坡舉辦「新渣馬」,根本就是「明剃香港眼眉」;明明世界龍舟錦標賽明年才在香港舉行,但國際龍舟聯合會基於香港的檢疫及隔離安排,此際已決定改由泰國舉辦──兩件事皆反映香港正被write off,已經給人家「踩到上心口」,對手們「先勝而後求戰」,香港則「未戰先敗」。事到如今,11月的國際七人欖球賽和金融峰會的成敗,或許已不再重要。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明報》

 

延伸閱讀
  • 今年中秋國慶假期「合體」,內地形成8天的「超級黃金周」。高漲的旅遊需求集中釋放,國內旅遊及消費呈現大爆發。實際上,旅者選擇旅遊的聖地無非從衣、食、住、行這四方面考慮,而香港又佔據地理位置、語言等優勢。隨着港府最近也推出「夜經濟」的各項措施來刺激消費,相信這個佳節肯定能帶動經濟、零售業、旅遊業的發展。

    邱帆  2023-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