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映:沙螺洞

2022-12-02
林文映
香港客家文化研究會會長、香港作家聯會理事
 
AAA

WhatsApp Image 2022-12-02 at 17.36.55.jpeg

WhatsApp Image 2022-12-02 at 17.16.52 (2).jpeg

WhatsApp Image 2022-12-02 at 17.16.49.jpeg

WhatsApp Image 2022-12-02 at 17.16.53.jpeg

香港秋涼了,正是行山的好季節,約了「粵海集團」前同事、攝影大師勝哥一起前往大埔盆地的沙螺洞。

上山的路上見一水壩,滿眼的盈盈秋水及蒼松翠柏,沿著石塊鋪就的小徑拾級而上,就是通往大埔沙螺洞的古道。沿途茂林修竹,曲徑通幽,數百年來,沙頭角、打鼓嶺的村民都是穿梭其中。此處稱為鶴藪,是新界東北人出大埔「赴墟」(北方人稱為趕集)的必經之路。大埔早在明朝時已經有墟巿,到清光緒年間,大埔太和墟更是新界東最大的墟鎮。

據原居民張啟聰介紹,沙螺洞是有三百多年歷史的客家村,很早就有客家人聚居,後來更形成張屋村及李屋村兩大村落,其中的張屋村建於清康熙年間,開村祖是一對從東莞來的兄弟張仕琦及張仕清,他們正是曾寫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唐朝名臣張九齡的後裔。

WhatsApp Image 2022-12-02 at 17.16.52.jpeg

WhatsApp Image 2022-12-02 at 17.16.51 (1).jpeg

據說在二次大戰時,張屋全村三百多人逃到附近洞穴(即沙螺洞)躲避兵災,可見張屋不是小村。筆者來到這個荒村,還能見到一畦畦農地,以及十數間已經爬滿藤蘿的坍塌村屋。

遙想當年,這裡是充滿歡聲笑語,炊煙裊裊的世外桃源。該隱世客家村藏在八仙嶺山谷,群峰環抱之中,溪流蜿蜒於茂林修竹。滄海桑田的變遷,令人唏噓。

村民昔日以農耕為生,利用當地高地河谷的地理優勢,開闢溪澗和水田,以種植水稻為主。直至1960年代,沙螺洞仍是梯田處處,沙質土地種甘蔗,水田種稻穀。

WhatsApp Image 2022-12-02 at 17.16.50 (1).jpeg

七十年代歐洲勞工短缺,香港城市化提速,村民紛紛「洗腳上田」,融入都市生活。據張啟聰先生介紹,現在英國居住的村民比本地還要多,大部份定居在北愛爾蘭,尤其是在首府貝爾法斯特。「在英國講客家話的鄉親們也比本地更多」。

當地村民大量遷出,導致農田基大量荒廢。但由於昔日的灌溉系統仍在,沙螺洞慢慢演變成生態富饒的淡水濕地,有溪流蜿蜒穿梭於樹林、灌木叢、草地,成為香港唯一的淡水濕地。

WhatsApp Image 2022-12-02 at 17.16.52 (1).jpeg

WhatsApp Image 2022-12-02 at 17.16.50.jpeg

WhatsApp Image 2022-12-02 at 17.16.53 (1).jpeg

WhatsApp Image 2022-12-02 at 17.16.51.jpeg

少了人間煙火,卻多了蛙聲鳥鳴。近年來,沙螺洞荒廢的水田湧現萬千的螢火蟲,在沒有光污染的夜晚燦若星空。這片濕地還有全球罕見的淡水魚及許多珍稀的受保護植物,包括五種蘭花、170種草藥。香港唯一的這片淡水濕地,孕育了本港近六成半的蜻蜓品種,以及三成半的蝴蝶品種,「蜻蜓天堂」之譽傳遍港九新界。

沙螺洞作為香港罕見的山谷淡水濕地,地理位置亦優越,位於大埔九龍坑山與黃嶺之間,佔地約五十六公頃,溪流匯聚,水量充沛,土壤肥沃,四周有山嶺擋風,形成了生態豐饒的山谷盆地,也吸引了無數的行山觀光客和騎越野單車的好手。每到春暖花開的季節,這裡的油菜花田一片金黃,不少遊人慕名前來拍照打卡。

(以上圖片均由作者提供)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