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桐山:復常步伐相對論

2022-12-06
吳桐山
學研社研究員、時事評論員
 
AAA

WhatsApp Image 2022-12-06 at 10.54.46 AM.jpeg

港股在12月5日迎來大升市,恒生指數全日收市上升4.5%。市場對內地進一步放寬防疫措施非常樂觀,路透引述消息指,內地最快會在7日宣佈進一步的放寬措施。我沒有內幕消息,但有必要提醒大家一個基本常識:復常步伐是相對的,鬆緊也是相對的,在全球絕大部分國家已完全放寬的情況下,我們即使在放鬆路上,也是相對偏緊的,產業鏈外移的步伐在可見將來也許還會加快,經濟最困難的時刻未必已經過去。

內地自從實施優化防疫20條之後,各地在落實措施時其實頗為反覆和混亂。一些地方例如廣州已經撤銷很多核酸檢測站,大城市相對而言放得較快;但小地方、農村層層加碼的現象絲毫未見減少。可見執行層面可能也對政策的寬嚴存在猶豫,擔心「跟車太貼」。

大家必須明確一點,任何事物都是相對的。在2020年新冠病毒開始肆虐全球的時候,全世界主要國家都「封關」,像日本這些國家,更加實施非本國人不得入境,措施比中國內地和香港的還要辣得多。在那些時候,我們的防疫措施並不算太嚴格。內防擴散的隔離、密切接觸者隔離,其他地方也不是沒有做,只是他們執行力沒有我們強罷了。

但到了2021年下半年開始一直到今年,世界各地逐漸放開。日前我看到一個數據指,全球超過80%國家或地區已取消入境隔離,過半更取消了任何入境檢疫包括檢測等要求。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內地和香港就顯得是全球防疫最緊的地方。這就是相對的概念。

人流、物流、資金流的流向,是在這種相對情景之下去選擇的,而不是絕對情景。如果別人都完全放寬了,哪怕我們在放寬的路上,我們也可能顯得落後。因此香港防疫措施的絕對值,2022年其實比2021年顯得寬鬆,但我們的經濟、人才和資金外流,卻愈來愈嚴重,因為人家跑得比我們快多了。水往低處流,這裡的「低」,也是相對的概念。

內地在11月優化防疫20條開始,放寬的速度比大家想象中快,背後的可能原因,是經濟情況可能被大家想象的更差。11月內地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較10月份大幅下降1.2%,新訂單指數、新出口訂單指數都回落至46%左右。廣州是珠三角商貿活動的中心,在心臟停擺,全國大規模封控的情況下,即將發佈的經濟數據和業績可能令大家驚訝。

shutterstock_2140295957.jpg

宣示理念改變讓大家明確方向

現在追趕復常的步伐是否足夠,也屬未知數。《華爾街日報》報道指,蘋果公司已經要求供應商更積極把組裝移往印度和越南等國家,減少依賴中國內地的富士康。過去中國內地世界工廠地位牢不可破,在於我們產業鏈的完整性遠比印度和越南等地好。但隨着蘋果這些龍頭企業外移,印度和越南的產業鏈必然會快速完善。產業鏈外移的速度,應該仍在加速。

內地推出不少優化防疫措施,但我認為更重要的是防疫理念的優化和對外宣示。措施是執行層面,理念是指導方向層面。只要你明確告訴別人理念變了,大家就能對你之後做的事有一個明確的預期,就能較有安全感。我認為現時合適的理念,是香港行政長官李家超今年7月的那句話:「我們應該圍着有病的樹,而非圍着沒有病的樹」。但如果你要清零,你必須有病無病的樹都圍,發現有病才圍,不可能清零。廣泛核酸檢測、限制人流、對外封關,其實說白了都是圍着無病的樹。因為要過關入境的人,只要有檢測陰性證明,已經是無病的樹,為何還要隔離呢?當然,今天沒有病不代表明天、後天沒有,如果這樣說根本沒有人可以確保自己永遠沒有病。希望政府盡快明確新的治疫理念——只圍着有病的樹來控制疫情的嚴重程度,如此一來,大家的憧憬才會顯得比較踏實。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