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觀察:「九二共識」30周年有感

2022-12-22
廖書蘭
香港珠海學院亞洲研究中心研究員
 
AAA

 

thumbnail_0b5d069a-e8a8-40ec-908b-a7d0df4c8801.jpg

(右起曲折,莊仲希,范麗青,郭偉鋒。曲莊二人在台北機場與先到台北的大陸記者合影)

12月7日由「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和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主辦的「九二共識」30周年圖片展,除有歷史價值,還有教育意義。

當看到1987年的圖片,有台灣同胞一出羅湖口岸,跪地不起,激動得淚流滿面的畫面,我想起了我的老師。

1990年他從台灣來到香港,打算與闊別40年的妻子約在香港會面,當師母還沒抵達香港之前,他一個人坐上前往羅湖的火車,在上水站下了火車,在鐵軌旁邊面朝北方深深地叩了3個響頭,激動得淚流滿面,我不解地問老師,下一站就是深圳了,你為甚麼不直接進入大陸呢?他說,不行呀!我一踏上大陸的土地,我會激動得哭暈了過去。

1987年11月蔣經國先生開放探親政策,允許台灣老兵返鄉探親,骨肉親情的思念即使隔着千重山萬重水也阻擋不了相見。所謂台灣老兵,他們根本不是台灣人,其實也不是老兵,是青年甚至少年兵;1949年跟隨蔣介石先生到台灣時,他們個個都只是年輕人。

記得蔣介石先生1975年4月5日去世時,眷村裏的阿姨抱着行軍床痛哭,喊着「媽媽,我對不起妳!我不能回家了!」之後她才開始買床鋪。平日學校的訓導主任嚴肅而兇悍,但在那一天,竟然嚎啕大哭地說「他把我們帶到這個小島,現在他走了,我們回不了大陸了!」這些都是一個個人性最真實的一面,骨肉親情超越藩籬,超越一切困難重重的障礙。

1992年「九二共識」是兩岸隔絕40年後的新里程碑,但在「九二共識」之前,有兩樣事情值得一提,應是為「九二共識」做了前期工作

thumbnail_824ba756-f39c-4751-adc3-2fc0f30d3cd0.jpg

(右起:台灣紅十字會會長徐亨,曲折,莊仲希。雙方簽署送回已到金門的閩獅漁號漁民的協議。)

一是,1990年9月的「金門協議」,因「閩平漁事件」兩岸紅十字會在金門舉行商談,就解決違反有關規定進入對方地區的居民和刑事嫌疑犯或刑事犯的遣返問題,進行協商簽訂協議書稱為「金門協議」。此乃1949年後,兩岸分別授權民間團體簽署的第一份書面協議。

二是,1991年8月20日因「閩獅漁事件」,大陸漁民被台灣羈押在台中看守所,大陸紅十字會副秘書長曲折和紅十字會政策研究室副主任莊仲希律師,以人道探視為由入境台灣,隨團有兩名記者,中新社記者郭偉鋒、新華社記者范麗青。

此乃1949年兩岸隔絕以後的首次有大陸人以官方背景的社會組織身份入台,造成轟動。

根據莊律師回憶,幾經曲折,我們在香港滯留7天(台灣原答應,後拒絕,6天後再度答應可入境)。一下飛機,記者如雲,長、短鏡頭、閃光燈包圍,紅十字會、海基會秘書長陳長文在機場歡迎我們。台灣記者像飛車隊緊跟我們的車直到台中看守所。途中莊律師接到通知,下榻酒店要臨時更改,因有「台獨」分子手持木棍圍在門口,並襲擊了大陸記者的車輛。第二天在台中看守所,馬路對面,有人舉「驅逐共匪,保衛台灣」的橫幅,台灣記者說︰「不用理會,他們在找存在感。」

曲折、莊仲希一行終於見到被羈押的大陸漁民,轉達了關懷與慰問並詢問有些什麼訴求。有台灣警察知道郭偉鋒是客家人,悄悄跟郭偉鋒說,我也是客家人。兩岸都用一樣的文字,說一樣的語言,傳承一樣的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

莊仲希說︰「海峽兩岸親情同胞,隔海喊話不如當面一談。」這次行程可謂在歷史的進程下的破冰之旅,台灣報紙刊登評論文章標題加入,曲莊二人的姓氏融入「曲徑終成康莊大道」。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金門因為獨特的地理位置,在兩岸關係歷史上有過獨特的經歷,筆者多年前隨團從廈門搭船到金門採訪,走進戰時坑道,參觀古寧頭戰史館,在縣長辦公室看到一幅當年兩岸炮戰金門滿目瘡痍的舊照片,非常震撼,因為巨大的歷史傷痛,金門民眾對和平備感珍惜。金門又曾經見證兩岸破冰協商,歷史性實現「小三通」。原來隸屬福建省的金門,自從實行「民選」以來,歷任縣長都是泛藍營出身,島上一幅面對大陸的「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巨型標語,已經成為吸引陸客觀光的景點。當時我有一個強烈印象,就是金門民眾的中國人身份認同,明顯不同於台灣本土意識。與此同時,我也留意到金門的經濟和建設,明顯落後於對岸的廈門。

    郭一鳴  2023-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