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遠康:港生健康情況惡化 體育課程應適度改革

2022-12-22
黃遠康
工聯會社區幹事
 
AAA

WhatsApp Image 2022-12-22 at 3.55.46 PM.jpeg
新冠疫情肆虐香港三年,不少學童一方面減少外出活動,一方面長期使用電子產品如平板電腦和智能電話以解決學習和娛樂的需要,導致港生的肥胖及近視問題日漸惡化。上月,香港大學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公佈的研究顯示,男性中、小學生的肥胖及超重率分別由疫情前約23%及32%,上升至疫情期間的30%及39%,而女性中、小學生的肥胖及超重率亦在同時段分別從13%及18%上升至約16%及26%。至於6歲至8歲兒童的近視發病率,亦從疫情前11.63%大升2.5倍至疫情期間近30%,反映學童的健康狀況受疫情影響而進一步轉差。

疫情前數據早已揭視 港生肥胖和近視問題惡化

不過,即使撇開疫情的因素,港生的健康狀況同樣是每況愈下,令人擔心。根據教育局的「香港學生體適能狀況調查」的研究發現,各個年齡階段的男、女學生的整體身體質素都較上一代為差。以15歲的男性學生為例,02/03年度的體重平均值為57.5公斤,19/20年度的體重平均值則為61.42公斤,上升接近4公斤;至於測試身體柔軟度的項目「坐地前伸」,則由98/99年度的平均26.8厘米,下跌至19/20年度約23.6厘米;而九分鐘耐力跑,平均距離亦從02/03年度超過1600米,減少至14/15年度的1480米,跌幅達7.5%。

至於女學生方面,15歲的平均體重值從02/03年度的50公斤,上升至19/20年度約51.8公斤;九分鐘耐力跑的平均距離,則從98/99年度的1277米輕微下跌至09/10年度的1270米;而用作測試體脂的項目「三頭肌和小腿內側的皮摺厚度」,則由98/99年度的29.9毫米,上升至14/15年度的34毫米。

另外,港生的近視問題同樣不容忽視。在2000年,特區政府曾經引用研究數據以回應立法會對近視人口的質詢,並指出當時7至11歲組別、12至19歲及19至39歲的近視人口分別為36%、59%及71%。可是,在2015年,包括香港眼科視光師學會、眼科視光學會等五大機構共同發表的新聞稿表示,香港的近視比率在近年呈現持續增長的趨勢,其中12歲兒童的近視比率達61.5%,而21至30歲成年人更加接近85%。而近日一份由中文大學教育數據研究中心的研究報告亦指出,中三學生的近視比率高達66%,反映各年齡層的近視問題愈趨嚴重。

眾所周知,肥胖問題是現代社會人類健康的頭等威脅,可以引致心血管問題,例如高血壓、糖尿病、血管硬化等慢性疾病,甚至是癌症、心臟病、中風等高致命風險疾病。而過早患上近視亦會增加眼疾,如白內障、青光眼的風險,部分人士更有可能出現視網膜脫落等問題,對日常生活造成極大不便。因此,學童的整體健康轉差,絕對值得社會各界人士的重視。

shutterstock_1072218542.jpg

社會對運動欠關注 改革需從體育課程着手

究其原因,正是香港對於體育運動的投入及關注程度嚴重不足。在社會層面,由於香港缺乏運動產業,主流意見往往認為從事全職運動員是不切實際。即使以運動作為興趣,不少打工仔女都因為工時過長而較少有自主運動的習慣。這樣的社會風氣容易影響家長鼓勵兒童培養運動興趣的決心,反而造成大多數的家長都期望子女投放更多時間在考試成績,而不是體育活動的表現。

而在學校層面,因應社會的看法和家長的期望,體育亦難以成為一門重要的科目。根據教育局對體育課的指引,學校只須為初小至中三的學生每週安排5%-8%的課時作體育課之用,換言之,平均而言香港學生每周的體育課時間只有90分鐘,較不少鄰近地區及西方國家如美國(每周148分鐘)、德國、中國內地(每周135分鐘)為低。甚至有不少前線教師都表示曾經試過因為學生需要補課等原因而被逼「讓路」,騰出體育課的時間讓學生可以繼續學習其他文化科目或溫習考試。當學生參與體育課的時間不足,加上缺乏家人的支持,大部分學生就更難投入及認識運動當中,生活上也較少離開書本或電子產品,使肥胖和近視問題日趨嚴重。台灣教育制度及政策中心研究員蔡進雄就曾經在論文中以以下段落形容香港學生,「香港學童普遍缺乏運動,導致體適能大落後...隨着年紀增長,體能差距更越見顯著,表現之差令人關注」。

要改善港生的健康,當然需要不同持份者的配合,但是教育作為其中一個主要的部分,亦應當擔起部分的責任,從適度改革學校體育課程開始,嘗試引起更多學生對體育的認識和興趣,而日本是一個值得參考的對象。日本的體育課程參考自瑞典的模式,亦即體育除了作為運動以達致強身健體之外,亦要達致培養學生的鬥志和紀律的作用,並最終實現美學的境界。因此,從初小開始,學生就要每星期最少接觸100分鐘的體育課,到高小便要開始選擇一項專項運動,並要爭取不斷突破成績,建立挑戰自己,勇於突破的意識。同時,日本學生需要接受體育理論課,希望做到實踐與理論並重,增進對專項運動的理解。當他們升上初、高中後,更會參加不同的「部」(相當於香港的學會或校隊),打磨專項運動的技術,使他們即使在高度緊張的學習環境下依然保持對運動的熱情。

除了日常體育課外,學校亦會安排不同的體能訓練,培養學生不同的品格和能力。例如在冬天不少學校都會安排「耐力跑」比賽,一般要求初小學生跑2000米、高小學生4000米,藉以培養他們的耐力和刻苦耐勞的個性;至於夏天則會要求學生上游泳課,其中小六學生更加需要進行臨海訓練,即最少出海游泳至距離岸邊200米的水域,務求讓學生掌握四種泳式及基本的求生技能。

由於日本的教育對體育尤為重視,因此雖然日本在體壇方面屢創佳績,除了傳統優勢項目如棒球、柔道、體操之外,近年游泳、足球、乒乓球、滑冰、衝浪等項目都有很大突破。而且,雖然日本已是發達國家,食物營養種類多元、豐富,但該國卻只有不足4%的肥胖人口,遠低於美國、澳洲、荷蘭、法國、新加坡等經濟水平相若的國家;至於適齡學童的近視率,在疫情前已經逐步下降至44%。雖然數字看起來不低,但相較鄰近地區如中國內地、中國台灣、韓國及香港等,已經是相對偏低的水平,足證當地對運動的重視有助增加學童戶外活動的時數,減少患上近視的風險。

當然,日本的經驗,不代表香港要照搬全抄。然而,香港體育課時數低於不少先進發達地區的問題,應該優先亦是最容易解決。事實上,早在2016年,香港青年協會已經倡議政府延長每周體育課時數至120分鐘,以貼近國際水平。當學生接觸體育的時間和機會增加,就愈可能提升興趣,並有機會發展個人的專項運動,從而建立自主運動的習慣,甚至可以增加本地體育人才,推動體育產業化,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今年4月,國家教育部公佈《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作為未來十年國家基礎體育教育的發展綱領。文件指出,由2022年起,體育與健康的課程總時數不得低於10%,其時數之高僅次於中文科和數學科,更加超越英文科,故被學者和網民戲稱體育科已經成為當代中、小學生的「第三大主科」。同時,部分省份例如雲南省,已經將體育科成績計算在高考總成績之中,佔比更加高達14%,希望藉此鼓勵考生除了要對文化科目有良好的理解之外,亦需具備一定的運動才能,成為一個「五育」皆能的未來棟樑。當國家都意識到千禧世代的學生在競爭激烈的學習環境及長期應用電子產品下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並通過改革體育科以改善學童的健康,特區政府實在不應為人後,為廣大學生的健康設想,著手體育課程及其他配套的改革。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萬一過節真的「食滯」,在中醫來說,最常使山楂作消滯食療。事上實山楂是消積導滯的常用藥,以生山楂、炒麥芽各10克,煲水飲用,可紓緩因進食過量以致食慾不振的情況

    李灼珊  2023-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