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映:沙頭角的客家風貌

2022-12-28
林文映
香港客家文化研究會會長、香港作家聯會理事
 
AAA

WhatsApp Image 2022-12-28 at 6.24.12 PM.jpeg

筆者最近在沙頭角原住民Ann姐、新界北區區議員溫和達的陪同下前往沙頭角。

持特別通行證進入邊境禁區之後,一路上竟然巧遇眾多的老朋友,包括梅子林的村長曾玉安、荔枝窩村長曾偉業、明記餐廳的老闆春哥、沙頭角故事館的館長Charles、剛從英國回到香港的擔水坑村原住民邱氏夫婦。筆者在這個靜謐的邊緣小鎮認識如此多人,隨行的朋友都覺得非常驚訝。其實,筆者長年累月上山下鄉,與客家鄉親打成一片,確實予人「朋友遍天下」的感覺。

WhatsApp Image 2022-12-28 at 5.52.41 PM (2).jpeg

沙頭角原住民大多數是客家人的原因,可追溯至清朝康熙初年。當年東南沿海復界,客家人吳氏、溫氏、黃氏、邱氏等宗族陸續在沙頭角開基立村,以農耕、漁撈、製鹽為生。清道光年間,鄉村組織「沙頭角十約」成立,人口變得稠密,催生了貨如輪轉、八方雲集的「東和墟」,香港新界的粉嶺、西貢,寶安的龍崗、橫崗,都有商賈、農夫、漁民趕來赴墟。

根據清朝同治年間修撰的吳氏族譜記載,沙頭角當時叫「大坦洞」,客家話發音就是「大灘」,意思是退潮時面比較大的海平地,「洞」則是清朝的一個區域行政單位。

據老一輩的客家原住民表示,「角」在舊時候意指海灣,沙頭角、鳥石角、背仔角都是附近的海灣。例如,在九龍灣填海前,客家人聚居的牛頭角,也因海灣的海岸線與牛角形似而得名。香港國際機場叫赤鱲角,以前也是海灣,填海之後才變成陸地。

當日風和日麗,行至沙頭角最東的角落,有一塊展示「沙頭角之角」經緯度的座標牌、以一比一比例複製的中英街界石展品。佇立海角,可眺望對岸的深圳鹽田港。

沙頭角的客家先民拓荒開村,取的名字都要與水有關。客家人有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有河流有溪澗有湖泊,風水才好。附近的沙溪、擔水坑村、澗頭村、鳳凰湖村、牛屎湖等地名都帶水或三點水偏旁。屋後通常要有靠山,還要大片植樹造林,形成「風水林」,即可抵御颱風洪水等自然災害,又可栽種水果,有些木材砍伐為燒炭燃料。

WhatsApp Image 2022-12-28 at 5.52.40 PM (3).jpeg

當地的民居,有濃郁的客家風格。以沙頭角故事館為例,屋頂是瓦片鋪的。瓦是數百年來客家人用來遮風擋雨的最普通的建築材料。現在要買瓦片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為了防止下雨天漏水,館長乾脆在屋頂撐蓋鐵皮,室內仍保持瓦屋頂。

WhatsApp Image 2022-12-28 at 5.52.31 PM.jpeg

客家民居雖然簡樸,但卻非常實用。棚頂可以睡覺,堆放柴草。石灰、石頭、黃泥,在舊時候都是客家人常用的蓋房及批盪牆面的材料。青泥(水泥)在香港出現之後,所有這些傳統的建築材料及工藝,也就在歷史的塵煙消隱。

WhatsApp Image 2022-12-28 at 5.52.41 PM (1).jpeg

在沙頭角見到不少瓦屋庭前,至今還保存禾塘(又稱禾坪),平時用以曬穀物、花生、草藥、咸魚。每逢宗族「做好事」,譬如過年過節、男婚女嫁、添丁發財,客家人往往在禾坪大排筵席款待各方親朋。

沙頭角的變遷,是香港史的一個縮影。上世紀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歐陸勞工短缺,大批沙頭角原住民遷移英國西南部。這些客家人有點似候鳥,每年都飛越大西洋,往返歐陸及香港。

因為疫情封控,今次進不了中英街,頗為遺憾。這是禁區中的禁區,在漫長的冷戰時期中,中英街是分隔社會主義陣營和資本主義世界的邊界。但與東西德之間的柏林牆、南北韓的板門店不同,中英街沒有圍牆,只有幾座界石。街與街之間沒有鐵絲網,也看不到碉堡的槍眼。

因為有了1898年中英簽訂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才有此街的問世。沙頭角當時有一個土名稱為「桐蕪墟」的集市,被劃分為「華界」與「英界」,但邊界兩側的店舖照常營業,藥房、米鋪、雜貨店、客棧你來我往。由於邊界沒有出入境管制,沿街居民進出如鄰家串門。中英街中間有八塊界石,標示出香港與深圳的分界。時至今日,見證歷史變遷的大部份界石,仍在街上。

WhatsApp Image 2022-12-28 at 5.52.41 PM.jpeg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粵港雙方在1951年開始收緊邊境管理。沙頭角大部分地區被列為邊防禁區,中英街從此更成為禁區中的禁區,進出沙頭角須持有禁區紙。

1978年,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之後,中英街走過了近二十年的黃金歲月,當時國內物質奇缺,中英街成了「原裝進口」歐美日本產品的最便捷渠道。尤其是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深圳成立之後,僅有250米長的中英街,曾經打破每日超逾十萬訪客進出的紀錄。當年內地省份到沙頭角的人如同過江之鯽,更有「不到沙頭角,等於沒有來過深圳」之說。

九十年代後期,熙熙攘攘的中英街變得越來越冷清,因為市場經濟發展追星趕月,大陸人再也沒有必要到中英街辦貨了。

旅客乘車前往沙頭角碼頭途中,從車窗外望,便會看到一條設有警崗、門禁森嚴的街道,那便是被劃為「禁地」的中英街。

不說不知道,沙頭角碼頭是全香港最長的碼頭,全長280米。遊客從這裡乘搭渡輪,可以去到許多邊遠的地方,包括荔枝窩、吉澳、鴨洲,比起從沙田馬料水碼頭出發,航程大大縮短。

WhatsApp Image 2022-12-28 at 5.52.40 PM (1).jpeg

北區區議員溫和達對筆者表示,他一直大力倡議從海陸空三方面「搞活」得天獨厚的本地資源,否則沙頭角就會變成「死角」。海岸方面,從香港沙頭角公衆碼頭到深圳鹽田區只需要 10分鐘。溫議員認為兩地應協商設立海關碼頭,建立遊艇會所,將沙頭角海域打造成像泰國巴提雅那樣的水上休閒中心,拓展海洋經濟及區域商機。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客家習俗也是「與時俱進」,根據沙頭角《吳氏族譜》記載,該宗族先民是從清朝康熙年間從梅州大埔遷居羅浮山畔的博羅,後輩再遷徙至沙頭角。他們把大埔原鄉的鯉魚燈變成面向海洋的沙頭角「魚燈舞」,被評為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港深沿線的客家人「耕漁而外,不廢弦歌」,傳統的客家山歌自然洋溢「山風海韻」,歌詞也就有了濃厚的海洋氣息。

    林文映  2023-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