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之瑜:台海避戰要化解「戰爭邊緣」

2023-02-03
 
AAA

106585177.jpg

台灣政治學者石之瑜指出,霸權地位對於美國與國家統一對於中國,都事關各自國家的「本體存在安全」,事關各自領導人的威信。由此雙方在處理台灣問題時都很容易走向「戰爭邊緣」,從而促使本無意願和需要的戰爭爆發。當前在台海避戰,應通過民間互動和融合,化解「戰爭邊緣」狀態。

台灣大學政治學教授石之瑜日前作為主講人,參加有全球華人學者參與的「環球兩岸關係研究會」舉辦的「2023年的台海:戰還是和?」線上論壇。他反思中美雙方在沒有戰爭需要和意願的情況下,什麼樣的機制可能讓台海戰爭依然爆發。

石之瑜首先指出,美國和台灣實際上已經對中國大陸發動戰爭,只不過不是以軍事的方式,而是以經濟、科技,甚至種族隔離的方式。大陸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做出很明顯的以傷害對方為目標的軍事衝突行為。如果只是聚焦戰爭聚焦於軍事衝突的話,目前兩岸還沒有到這種地步,中美之間沒有發動和進行戰爭的意願和需要。

石之瑜表示,這來自於各方的理性,但擦槍走火的意外仍可能發生。歷史上很多戰爭都是在領導層還沒有做出發動戰爭決定的情況之下爆發的,這是由領導層面和社會層面的因素促成的。

從領導層面來看,石之瑜指出,戰爭的爆發是因為領導人的威信和國家存在目的受到論威脅。威信來自領導人能否為老百姓提供足夠的福利和安全,也就是孔子說的「足食,足兵,民信之矣」,領導人要做到豐衣足食、兵強馬壯,才能取信於民。

在美國看來,美中競爭就是霸權之爭,中國崛起被視為對美國在全球的霸權和領導權構成挑戰,事關美國的「本體存在安全」(ontological security)。

在中國看來,兩岸分裂使得中國國家存在目的受到威脅,兩岸統一事關中國的國家存在,也是一種「本體存在安全」。

石之瑜分析,兩國的「本體存在安全」完全事關領導威信。當美國的領導威信薄弱的時候,就會千方百計壓制和圍堵中國,實際上美國已經發動了以傷害中國為目標的經濟、科技戰爭。然而這種對抗行為達不到目的,唯一可能達到目的和讓中國抵抗的地方就是台灣。美國在台灣問題上壓制大陸,成為它維繫霸權地位的唯一可能有效的點,因而會百般阻止事關中國國家存在的兩岸統一實現。

石之瑜表示,對於中國而言,在美國大力支持台灣軍事威懾,領導威信受到這麼大威脅的情況下,中方迄今並沒有與美國直接對抗,但中國領導人也不能被美國利用台灣問題的軍事威懾所嚇阻,必須向人民和世界證明--中國在台灣問題上絕對寸步不讓。

因此,石之瑜指出,雖然雙方都沒有戰爭的需要,但雙方都必須要把戰爭準備的姿態做足,這就出現了「戰爭邊緣」(brinkmanship)--即便肉體沒有受到威脅,但因為心靈、信仰、尊嚴受到威脅,己方不能退縮。雙方都要把對方逼到一定程度,向全世界證明自己沒有讓步。「戰爭邊緣」使得擦槍走火非常可能,戰爭可以在沒有意願和需求的情況之下爆發。

從社會層面看,石之瑜表示,「戰爭邊緣」對整個社會乃至國際社會都會產生巨大影響,它把所有當事人都熱身起來準備打,旁人搬來板櫈準備看,不打起來反而讓人不耐。全社會都為戰爭做好了心理準備,並不會對戰爭爆發感到意外。這種高度的心理準備可能促成戰爭真得爆發。

石之瑜說,當所有的打仗準備已經做好,很容易產生「杯弓蛇影」效應。對方的任何一個行動,都可能被誤判為對自己的直接威脅。從己方來看,當所有的人都做好準備,都在喊打的時候,就可能有人來執行,來扣動扳機。這就是戰爭在召喚。

要化解這種「戰爭邊緣」狀態,石之瑜認為,在台海兩岸官方當前不來往的情況下,兩岸民間仍可有所作為。他特別提到金門縣長陳福海近日前往廈門,與新任國台辦主任宋濤溝通交流,隨即陸方宣布對包括金門酒廠在內63家台灣企業「解禁」。

石之瑜對中評社表示,金門若能發揮其在兩岸關係中的脫逸性和能動性,扮演兩岸民間往來融合的橋梁和紐帶角色,與大陸發展出生活共同圈、經濟共同體、社會文化同群感,加上金門與台灣根深蒂固的有機聯繫,那麼兩岸之間還會敵我分明嗎?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中評社》

 

延伸閱讀
  • 中國大陸正在加緊軍事備戰「武統」台灣,最早可能在2027年發動攻擊。中美交惡之際,這似乎是引起國際社會普遍擔心的熱門話題。
    我多次闡明我的觀點:台灣不獨,大陸不武。
    但是這個簡單而意義重大的觀點似乎不被大多數人理解和認同,因為他們聽到和看到太多關於兩岸有可能發生戰爭的揣測以及中美為台海可能發生衝突而積極備戰的報道。

    王向偉  2023-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