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言有信》每33人便有1人患面盲症 可能連自己也認不到

2023-07-06
 
AAA

WhatsApp Image 2023-07-05 at 5.47.13 PM.jpeg

大家有沒有試過遇上有人向自己熱情地打招呼,自己卻只能報以尷尬一笑?因為自己壓根兒記不起對方是誰。對方可能會誤會自己「目中無人」,又或者當事人會自嘲「面盲」,試圖笑一笑輕輕帶過窘境。須知道,「健忘」與「面盲」是兩碼子的事。根據醫學期刊發表研究,在3,000多名18至55歲受訪者當中,3.08%患有面盲症。換言之,每33人就一人可能患上這個病。那麼,你到底是單純的健忘,還是患上了面盲症而不自知呢?

WhatsApp Image 2023-07-06 at 9.37.39 AM.jpeg

人的右腦梭狀回(fusiform gyrus)如受創傷影響,便會影響人臉識別能力。(醫管局圖片)

面盲症泛指病人不能識辨不同面孔之間的分別,或者不能聯想起一個面孔跟自己的關係。有些病人屬於發展性面盲症,也有些病人因為腦創傷或疾病(如認知障礙症)引致面盲症。醫生會按面盲症影響病人日常生活的程度,判斷病情是否嚴重。如果病人的職業需要面對不同人,例如教師、社工,甚或他連家人摰友都不認得,嚴重影響生活,其病況實已響起警號。

一名57歲的女士,突然某天叫不出某幾位「死黨」的名字。起初大家都十分疑惑,懷疑對方裝模作樣。後來,那位朋友不但認不出朋友,還喪失了一些日常用語的記憶,例如忘記了「影印機」等。大家才發現她健康真的出了問題。

001.jpeg

伊利沙伯醫院內科顧問醫生陳龍達指出,不少認知障礙及亞茲海默症病人會出現「面盲」,有時病情或難以逆轉,讓病人接受病況也是治療一部分。(醫管局圖片)

她於是到伊利沙伯醫院求診,同時揭示她罹患某程度的失語症。伊利沙伯醫院內科顧問醫生陳龍達表示,不少認知障礙及亞茲海默症病人均會出現面盲。隨著病情惡化,病人認知能力會有更多問題。可是,面盲未必有針對性藥物治療。陳醫生坦言:「『接受自己』是治療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面向,也需要幫助家人接受病人,而不是『醫到佢無病』。」

WhatsApp Image 2023-07-06 at 9.37.38 AM.jpeg

伊利沙伯醫院高級臨床心理學家陳詠詩博士表示,面盲症沒有特定治療方案,臨床心理學家會協助患者適應及重返日常生活。(醫管局圖片)

另一方面,一些創傷,例如交通意外導致的創傷,如涉及右腦的梭狀回(fusiform gyrus),則會影響人臉識別能力,但相關病例相當罕見。伊利沙伯醫院高級臨床心理學家陳詠詩博士表示:「曾有一名年青人在交通意外後認不出家人、朋友,甚至試過在大廈外牆的倒影中看見一個人,理性上他知道那個是自己,可是怎也認不出自己的容貌。那一刻他感到非常震驚。」

該名病人遇上交通意外的急症情況在醫院的綜合團隊協助下已經大致康復,可是,受損的腦細胞不會完全修復,導致他出現面盲。臨床心理學家會因應他的實際生活情況,如職業和家庭崗位等,設計復康療程以協助他適應及重返日常生活。

「我們建議這名病人自製一個同事列表,寫下每個人的外貌特徵方便識別。而他每次外出只約一位朋友,以免認錯人。幸好他的左腦在意外中沒有受損,文字、對話能力保存得不錯。他可以靠日常的對話來為認人,彌補『面盲』的不足。」

77e161c0012a251cc74b2012317ea98a.jpg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