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桐山:有低碳意識不代表願付低碳代價

2023-07-20
吳桐山
學研社研究員、時事評論員
 
AAA

WhatsApp Image 2023-07-19 at 11.20.54 (1).jpeg

受氣候影響,今年本港遭遇的颱風可能更猛烈。周一也因為「泰利」的到來,港交所休市一天,可以說氣候問題對生活的影響無處不在。大家都知道養成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是解決氣候變化的辦法之一,但問題是背後的代價誰付?當踐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需要落實到消費方面的時候,願意為之付出代價的人卻少之又少。

近日香港青協公佈有關「促進可持續消費的實踐」研究報告,此次報告以問卷調查方式訪問了903名15至34歲青協會員,八成受訪青年有實踐低碳生活的意識,其中七成人願為保護環境而減少消費,但六成青年不願為保護環境而支付更多費用,在進行消費活動時,超過四成卻認為產品的環保友善程度並非他們的優先考慮。說到底雖然大家有意識到低碳生活的重要性,但當落實到為低碳而願意付出代價的人就會少很多了。

事實上,在歐洲早就有提倡低碳消費的理念,低碳消費的最重要含義之一就是消費者轉變消費觀念,在追求生活舒適的同時,注重環保、節約資源和能源,實現可持續消費。而其中最直接有效實現低碳的消費行為,莫過於奧卡姆剃刀原理提到的「如無必要,勿增實體」,可以很簡單理解為如果不是必須的,不要去增加消費,也即是環保核心就是不消費或者少消費。

但在現實生活中,低碳消費的理念卻很難推廣,因為它違背了經濟的發展需求,更多時候環保節能被標榜為時尚,實現的效果與我們的初衷背道而馳。例如大家逛街的時候會因為一件物品被標榜低碳而去消費它,取代了原來不環保的舊東西,但在這個過程中,實際是我們是增加了消費去製造了垃圾;又例如現在大家都認為燃油車不環保,需要換電動車,等大家把電動車都換的差不多的時候,又會冒出其他類型的如氫能源車等產品,吸引你繼續去更換,以追求環保低碳為理由,結果卻是製造愈來愈多的廢鐵、垃圾。現在每個家庭擁有的衣服鞋子都比十幾年前的人多很多,哪怕低碳消費理念已經提出很多年,但顯然隨着商業社會的發展,所謂的低碳的理念,很多時候成為商家鼓勵大家升級換代的最佳理由,這最終實現的效果不僅不低碳,反而增加了消耗。

所以從個人角度來說,真正為了氣候問題要實現綠色低碳去減少消費,說白了就是需要自己控制對物質的欲望。在物慾橫流的時代,所謂的「如無必要,勿增實體」理念很難在生活中普及。但凡事都有代價,我們要實現「碳中和」的宏偉目標,肯定是要付出某種「痛苦」,而人性往往承受不了這種「痛苦」。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