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譽仁:一試定不定生死

2023-07-21
陳譽仁
民主思路成員、一國兩制指數合著者之一、香港中文大學的經濟學碩士
 
AAA

 shutterstock_536624842.jpg
近日(7月19日)中學文憑試放榜,每年考生都有人歡喜有人愁。隨着考生人數年年下降,符合33222最低要求的考生數目與資助學位課程的數目差距減低,歡喜的人會愈來愈多。由2013年近2人爭一個資助學位到今年1.16人爭一個資助學位,而2022年只有3.25萬人出生,到時候會否資助學位過剩亦是未知數。

近年不同院校的自資學位課程出現,加上因應考生人數減少而升學機會改善,今年有考生認為現時升學途徑多元化,文憑試不再「一試定生死」。雖說如此,今年一名應屆考生取得成績表後,疑對結果失望,留下遺書跳樓輕生,其後父親激動高呼:「阿仔我無逼過你,無畀壓力你,點解要咁呀?」,可見「一試定生死」的觀念依然存在。

而筆者的幼弟也是今年眾多考生之一,看着他每天埋頭苦讀,不停補課操練試卷,當然是希望他能到理想的成績,進到想進的大學和專業。這也讓我回想起自己DSE放榜的時候,當時「一試定生死」的氣氛頗為嚴重,記得老師說:「只要捱過DSE,上到大學就好了」,之後上到大學甚至工作後才發現這完全是無稽之談,但當時信以為真的筆者自是十分緊張,放榜前徹夜難眠,把可能的結果都推算一遍。結果成績不俗就按自己興趣選科,希望成為一名經濟人,而非常幸運,筆者仍在奮鬥的路上。

當時認為選科對未來發展尤為重要,之後發現,除醫護律師工程師等職業外,其他絕大部份的工作,不一定與大學所學的知識絕對相關。以筆者之見,大學所學的是兩樣東西:理解世界的方式和深度學習的能力。前者尤為有趣,好比一副眼鏡,比如一位讀文化的人和讀經濟的人看考生輕生一事會有完全不一樣的體會。所以筆者跟弟弟說:你希望得到一副怎麼樣的眼鏡呢?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令人擔憂的是,類似應屆考生這種行為普遍存在於網絡之上,在一些社交媒體,稍有違逆己意,就群起討伐,幾乎每天都在發生。

    方蘅  2023-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