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闊歷史:香港保衞戰中的『雜牌軍』—香港義勇軍

2023-09-27
 
AAA

1.jpg

作者:黃洛軒

相信很多人一聽到三年零八個月這個名字,都會聯想這是抗日戰爭時香港被日軍佔領以及統治的時期。在香港淪陷之前,其實港英政府曾經作出頑強的抵抗,令到日軍本來打算以一星期就攻陷香港的計劃,被守軍硬拖至十八天才攻陷,後世稱為「十八日戰爭」。本文旨在述說香港義勇軍可歌可泣保家衞國的事蹟。它的組成來自香港不同種族居民,規模雖小,卻發揮強大作用,甚至在戰後被港英政府公布御賜「皇家」榮銜。

香港義勇軍的演變

香港義勇軍最遠可以追溯至1854年的「香港防衞軍」,當時駐港皇家海軍需要撤離香港,藉以參與歐洲的克里美亞戰爭。當時大部分的英軍被抽調,由一班歐籍人士取代,因而組成了防衞軍。經過一連串的解散、重組、改名,增添加入華人成員,並且改名為香港義勇軍。它於1941年肩負防守香港的職責。

3.jpg

英軍的部署

首先,如果要了解香港義勇軍,我們先要明白當時港英政府對日本入侵香港的評估。當時港英政府曾經不相信日本會有入侵香港的意圖,英國參謀長伊士梅勛爵(Lord Hastings Insmay)在1940年甚至還主張要從香港撤軍,以減少無謂的犧牲。1941年,港英政府開始意識到戰火將會迫近香港。遂開始組織佈防抵禦日軍的入侵。當時香港的防衞實力:全港的官兵總共12000人左右,包括步兵六營5600人、炮兵連2500人、工兵野戰連500人,英軍約2680人、印度軍3350人、華人部隊750人。而義勇軍只有1720人,卻在十八日戰爭中發揮不俗的效果。

義勇軍的組成

香港義勇軍的組成獨特,分成六個連隊:
第一連隊為純英國人;
第二連隊為蘇格蘭人;
第三、四連隊為歐亞混血兒;
第五、六連隊是土生葡人;

華人多數是擔任炮兵的工作。

香港義勇軍是一支業餘隊伍,屬於民兵性質的組織,並不是一個正規的職業軍隊,由志願兼職的市民組成。成員來自不同的社會階層:有的是銀行家,有的是小店員、小職員,上至銀行大班,下至庶民參與同一個的團體。

更有趣的是銀行大班在這些社會上地位比較高的人,在義勇軍中可能只是小兵,相反有些人例如監工、技術人員,卻往往是軍官。他們能夠指示這些『大班小兵』工作。這也一定程度反映香港義勇軍的人員不會因士兵本身在社會的地位而待遇不同,任何人在軍中都應該是有軍紀的。

上文提及義勇軍並不正規,他們都是兼職。英軍亦認為這些義勇軍並未受過專業訓練,對戰力不會有很大的幫助。事實卻偏相反,義勇軍的情況有點特別。部分成員曾經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比起受過正統訓練的英軍更具參戰經驗,例如於戰後擔任香港大學校長的賴廉士爵士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便跟隨澳洲帝國軍隊第38營步兵團參戰。當時的英軍認為日軍雖然能夠戰勝中國軍隊,但面對英軍就不會這樣容易能夠獲勝,這種輕敵的心態度可以解釋新界的防守何以被輕鬆地突破攻陷。

2.jpg

義勇軍的戰爭

當時新界、九龍都分別失守,港島成為了英軍最後防衞的堡壘。香港義勇軍因熟悉地形,他們負責了第二防線,防止日軍進入黃泥涌峽。他們在黃泥涌峽的一號機槍堡負隅頑抗,從日軍的作戰報告中顯示此處的戰事接近六百人的傷亡,出於日軍意料之外,亦證明義勇軍的戰力令到日軍十分頭痛。

除了義勇軍的戰力比英軍預期中高外,他們的精神也很頑強,鄺智文教授《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一書中提及當時義勇軍第二連的科沙福少校在赤柱村一帶堅守防線和擔任指揮工作,在經過日軍不斷的炮擊後不幸受傷,亦拒絕撤退尋求治療,並堅持繼續指揮軍隊至死。還有其他義勇軍糧盡彈絕之際,他們寧願自殺也不投降,這種視死如歸的精神徹底震憾日軍的心靈,日軍對這可敬的對手深表尊重。

5.jpg

原初義勇軍的士兵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穿上軍服、玩燒槍,與洋人一起參加活動、玩樂的意願,他們可能並未想過有一刻要親身上戰場,甚至為港捐軀。在十八日戰爭中的保家衞國之頑強表現,令人欽佩。

時移世易,物換星移。雖然現在很多的義勇軍士兵都撒手人寰,香港也不會發生大規模的軍事戰爭,然而他們英勇的故事都會烙印我們,甚至下一代人的記憶裡。

順帶一提,如果想深入了解香港義勇軍和十八日戰爭的歷史,小編推薦大家抽空到已經翻新的香港海防博物館和鯉魚門軍事要塞史蹟徑走走,親自感受新增的虛擬實景,立體地了解他們頑強保衞香港的十八日事蹟。

參考資料:
書籍
鄺智文、蔡耀倫:《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
謝永光:《香港淪陷:日軍攻港十八日戰爭紀實》
影片:
香港電台(2017年8月7日)。(歷史說香港:香港保衞戰)
網頁:
Watershed Hong Kong網頁,1995年9月3日:皇家香港軍團(義勇軍)解散,服務香港141載 - Watershed (watershedhk.com)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廉政公署的成立,重中之重就是整頓警隊,秋後算賬。呂樂知悉加拿大與香港有引渡條例,於是逃到與香港沒有引渡條例的台灣定居。而且,反貪行動引發警廉衝突,麥理浩讓步,頒布特赦令,頒布在1977年前所犯的貪污罪行一概不追究。但由於「五億探長」與其餘三名華探長貪污的數目實在令人咋舌。五億之大,不論現在都是大數目,更何況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簡直是天文數字,因此他們不在特赦名單中,四大探長呂樂、藍剛、韓森、顏雄悉數遭廉署通輯。

    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  2023-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