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香港基金:建設國際教育樞紐 讓人才聚沙成塔

2023-10-18
政策‧正察
團結香港基金政策研究院
 
AAA

ffabd5d10b5ee833299661e4074051c9.jpg
早前9月開學之際,有傳媒報道據教育局的學校通告,包括「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高才通)在内的申請人子女都可入讀官立及津貼學校。事實上,自去年放寬包括高才通在内的入境計劃起,已經有超過7萬人獲批,並有約一半到港,其子女數目不在少數。可見除了吸引人才本身,其子女在港落地生根也是政策的另一目的。
在政府積極推動八大中心發展、進行北部都會區、交椅州等大型規劃之時,充足的人才庫是重中之重。直接吸引外地的人才固然可以解燃眉之急,但一來全球對於人才的競爭非常激烈,二來外地人才始終需時適應本港文化。相對而言,吸引留學生來港就讀長遠更具有可持續性:他們可在修業年期在學校、教師及同學幫助下適應本地文化,畢業後也更具誘因留港發展。
以教育樞紐吸引人才已成全球趨勢
透過提供世界頂尖教育服務以吸引全球人才是應對人才短缺和推動產業發展的重要策略。事實上,全球各國例如英國,美國,澳洲,韓國和日本均有制定國策以發展教育樞紐。吸引多元海外學生不但能確保人才的可持續供應、亦可以通過學費和其他附加服務推動社會及經濟發展。然而,2020年香港的教育產業只佔本地生產總值的1.4%,遠低於澳洲(5.2%)、英國(6.3%)和美國(5.6%)等主要教育服務出口國。
香港坐擁世界五所百強大學,是全世界百強大學密度最高的城市,學位對於非本地生而言實屬供不應求:在學士課程當中,教育資助委員會 (教資會)大學對於非本地生的20%上限以及自資院校對内地、澳門、台灣學生的10%至20%上限不少都已經用盡,更有部分院校出現超額的情況;同時,院校亦對研究團隊反映,内地生整體錄取率僅為5至10%。
在全球人才爭奪戰下,此限額不免將人才拱手相讓。更重要的是,現時學位的需求表明香港有條件在保持學生質素的前提下擴大非本地收生。
提升院校容量及配套
除了提升收生上限,更重要的是生活配套,包括宿舍、課室、實驗室等設施。放寬留學生來港的同時,必須確保院校有足夠容量應付,滿足其居住及教學需求。為此,筆者認爲政府可以考慮以下兩方面措施:
一,提升私營學生宿舍供應。本港的學生宿舍大多由院校直接經營,但很難在短時間内增加宿舍供應:這是由於立法會所需程序和配對捐款等因素均會延長其建設週期。在供應不足的情況下,學生通常在校外租住私人樓宇;然而,舍堂其實是學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能讓其互相交流學習,擴大生活圈子,沒了舍堂不免對整體的留學體驗有所影響。就此,政府可參考青年宿舍的做法,在土地招標等加入條款提升學生宿舍供應;也可以推動將酒店、公寓和閒置學校等改建為私營學生宿舍。
二,利用北部都會區發展提升院校容量、加強商校合作。在北部都會區的規劃中,建設專上教育院校及引進科技企業事實上並不是兩個分別的議題,而是相輔相成的。一個可參考的例子是南韓仁川的自由貿易區開發:當局於2007年建立仁川全球校園,集中了數間院校,不但可以共享住宿、圖書館、課室等設施,更能以此與毗鄰貿易區的龍頭企業進行合作。可見北都的規劃中應注重大學產學研基地的建設,聚集高等院校及產業,並推動設施共享以擴大院校容量。與此同時,更能推動實習和體驗式學習,幫助學生職業發展,長遠提升香港教育對於國際學生的吸引力。
建設國際教育樞紐對於香港未來的發展非常重要,可謂勢在必行。人才本質上是不停流動的,如果未能創造有利的條件吸引並留住人才,則會像沙漏一般逐步流失;故此,政府必須多管齊下,在收生方面拆牆鬆綁之餘也從容量著手,方能把香港建設為全球人才的嚮往之地,讓人才聚沙成塔!

作者:團結香港基金助理研究總監、教育及青年研究主管郭凱傑、團結香港基金助理研究總監、教育及青年研究主管雷曉琳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