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短打》劉曉波辭世的解讀

2017-07-14
鮑渤
資深傳媒人, 香港傳媒主筆協會成員
 
AAA

KIU.jpg

劉曉波匆猝而逝,內地一些主流媒體開始沒敢提名字,只說“劉某某”。昨晚微信朋友圈被刷屏,別的社交媒體也被拐彎抹角旁敲側擊的“留小播”洗版。劉的辭世,今天佔據了香港報章的主要版面。

劉曉波這個名字在前些年就極為敏感。在內地不見大的動靜,在海外卻不時掀起波瀾。

《環球時報》發表了文章,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官方媒體的看法。其社論感嘆劉曉波病情惡化之快,“是他個人的巨大不幸”。但他在“中國百年來發展最快速的時代”,“對抗國家主流“,從而決定了他的人生悲劇。

劉曉波投身民運30年,其中繫獄15載。所以官媒認為他從一開始就看錯了時代潮流,誤識了中國方向,做了“西方力量試圖撬動中國的杠杆”,成為“被西方帶入歧途的犧牲品”。劉本來可以擁有豐盛而寫意的人生。1989年北京鬧學潮的時候,在哥倫比亞大學做訪問學者,本可申請留下來做美國公民,卻飛返中國做“天安門四君子”, 從此踏上了當局形容的“對抗國家主流“的不歸路。他的“殉道”行為是否值得見仁見智。但他的人生以悲劇謝幕,卻是不爭的事實,令人感嘆唏噓。

劉的病情驟然惡化是否出國救治,也成為中外爭議的一個焦點。中國稱專家已盡最大努力,不存在不認真搶救他的任何理由和動機。專程趕到中國沈陽的德國醫生,卻表示劉曉波的事並非治療問題,而是人道問題。

劉曉波事件折射了中國和歐美在所謂人權問題上的博弈演化。西方在過去對中國的人權問題指手劃腳,在上世紀的八九十年代尤甚。2010年諾貝爾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把和平獎頒給劉曉波的理由是“為基本人權持久而非暴力的奮鬥“。中國與挪威的外交關係因此“凍結”了6年,直到前年挪威的三文魚才又開始源源不斷輸送到大陸市場。最近這些年,人權牌之於中國更加不靈了。財雄自然勢大,德國媒體不久前評論,中國在全球能夠扮演領導人的角色,“經過40年的經濟改革,共產黨高層認為,是時候取回屬於自己的位置了。"

事實上,追溯過去兩千年的歷史告訴我們,中國三次成為世界強國,包括漢朝、唐朝和清朝。鴉片戰爭之前,1820年中國經濟總量佔世界經濟總量約三分之一。如今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總量超過美國只是時間問題。這種底氣使中國政府不再把西方的人權牌太當回事,認為西方國家把救治劉曉波渲染成人權事件是一種擾亂,“無助於劉曉波平靜接受治療”。

“逝者長已矣,生者如斯夫“。 據說劉的最後遺言,是叫愛妻“好好活下去”。 這對夫妻是1996年在勞教所領的結婚證。婚姻21個春秋,相聚只有九個寒暑。劉的山盟海誓“即使我被碾成粉末,我也會用灰燼擁抱你”常被香港的媒體引用。他唯一的出版物是2000年與作家王朔合著的《美人贈我蒙汗藥》,筆名“老霞“,取自於妻子劉霞,見證著這對苦命鴛鴦的堅貞愛情。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