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寧:攻心為主 法治為輔

2017-09-15
傅寧
資深傳媒人
 
AAA

argue1.jpg
中大的港獨單張引起校內不同立場人士爭議。(橙新聞資料圖片)

內地當局早前宣布年底前禁止入口二十四類洋垃圾,香港回收業立即叫苦連天,發起為期一周的停收廢紙行動,迫使當局與內地溝通。事實上,本港的回收政策天殘地缺,以廢紙為例,只能回收,無法循環再造,大部分運往內地處理,一旦內地關門,香港就有廢紙圍城之虞,最終只有送往堆填區一途。 

雖則小事一樁,卻揭示一個大問題,香港連廢紙都無法自理,更遑論水電食品等基本生活用品都嚴重仰賴內地,所謂「自己香港自己救」、「香港獨立」,根本是部分人的想當然。事非經過不知難,站着說話腰不痛,別的不說,請問在校園「民主牆」張貼港獨標語的年輕人,有沒有甚麼好辦法處理廢紙問題? 

港獨作為選項,其實並非新概念。二戰後,前殖民地紛紛獨立,香港不是沒有人想過港獨,而在中英談判香港前途期間,英國人當然也想過這一點,惟因考慮到香港與內地密不可分,港獨沒有任何現實可能性,這才作罷。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如今香港與內地的關係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密切,香港經濟及民生須臾離不開內地的支持,港獨沉渣氾起,令人有今夕何夕之嘆。 

情緒宣洩多於政治理想 

不管你喜不喜歡,願不願意,香港在歷史上、法理上、政治上、現實上,都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稍有理智的人都明白,打着愛港名義鼓吹港獨,實則危害香港,只會淘空「一國兩制」的政治基礎。試想想,如果香港本身都不尊重一國兩制,又怎能指望中央繼續尊重一國兩制?若一國兩制無以為繼,而港獨又是痴人說夢,結果不就是一國一制?這難道是大家希望見到的嗎? 

道理明擺着,哪怕是最激進的人,也不會不知道港獨如夢如幻,自找苦吃,之所以有人一再喊出港獨口號,其實是情緒宣洩,多於政治理想。 

香港新世代物質相對豐富,衣食基本無虞,同其父母輩賺錢為上、不理政治大有不同,他們不再視香港視為「借來的地方、借來的時間」,而是當作自己真正的家園,想做真正的主人翁,主宰自已的命運。另一方面,香港回歸中國,但在文化教育方面則屬於西方世界的一部分,在價值觀方面傾向英美那一套,與內地的格格不入,這就造成摩擦、衝突,有時激烈到難以調和,在中港關係的錯綜複雜中,年輕人產生不少挫折感,產生身份認同危機,將祖國當「他國」,視同胞為外人,這才是港獨理念得以如野草瘋長的土壤。 

歸咎「外部勢力」無助解決問題 

行資本主義制度的香港,同行社會主義制的內地,天然上會有矛盾,這也是實行一國兩制的要義所在。大家應該允許及尊重分歧的存在,如今這分歧擴大、惡化為分離意識,雙方都有責任。一味將問題歸咎於外部勢力干預,這是最簡單的方法,但解決不了問題,也不符合馬列經典理論: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可以說,港獨問題是國際大氣候及香港小氣候共同促成的產物,主要應該在治港政策失誤方面找原因。 

冰封三尺,非一時之寒。香港人心遲遲未能回歸,這是不爭的事實,年輕人的離心問題更突出,他們寧願以本土味濃厚的「香港人」自居,對自己的中國人身份的確有猶豫,有抗拒。經歷佔中失敗、政改擱淺、旺角暴亂及最近所謂「十六子」被判入獄等事件後,港獨勢力固然遭到重大打擊,但離心傾向非但沒有緩和,反有愈演愈烈之狀。一項最新調查發現,香港年輕人自認「中華民族一分子」的比例,跌至08年以後新低;自認「中國人」的則只剩下百分之三點一,為九七以來最低點,問題不可謂不嚴重。 

一味嚴斥難令年青人心服 

說到底,港獨危機只是表象,身份認同才是根本。對於港獨等出格言行,社會不能縱容,不能姑息,以法治獨也非常有必要,否則只會發出錯誤的訊息,但同時也要清醒認識到,心病只有心藥醫,解決不了身份認同問題,任何輿論批評及司法處理只會被視為政治或司法打壓,進一步助長逆反心理。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則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貼在成都武侯祠前的這幅對聯,至今仍有深刻意義,年輕人是香港的未來,年輕人的情緒、想法、志向,必須嘗試了解;年輕人的憂慮,必須得到正視及解決。一言以蔽之,年輕人要心服,真正以中國的香港人或香港的中國身份為自豪,這才是根本之道。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有關港獨這個議題,我一直不想寫,不是因為我想避開這個話題, 而是因為我覺得這是根本不值一談的話題。

    廖書蘭  2018-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