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貞山:從民主牆事件看學生運動

2017-09-15
胡貞山
學研社成員
 
AAA

waka1.jpg
(大公報/文匯報資料圖片)

近日,香港各間大學的民主牆,鬧出了不少風波。先有人貼出港獨標語,教育局副局長蔡若蓮喪子之後,又有人貼出幸災樂禍的標語「贈慶」。事件發展至今,仍在不斷發酵,由民主牆的張貼準則,到現今學生的道德操守,再到近年來中港矛盾,都有不少人撰文探討。 

筆者久居海外,對於今次事件和近年崛起的學運發展,看法都跟香港的主流媒體有些不同。眼看數年前開始,由港大教授戴耀廷等人發起所謂「公民抗命」、「違法達義」的反政府運動開始,經歷近百日的「雨傘運動」,到現在仍在抗命,卻不達義的發展來看,唯一值得注意的,是被運動牽引出來的大學生慢慢成為前鋒。 

說的不好聽一點,是學生成了馬前卒,再由反政府的政黨在背後支持,甚至出謀劃策。部分「明星」更因此一度躋身政壇,幾乎成為新的政治力量。香港的情況跟當年台灣爆發的太陽花運動,其相似程度之高,乃至兩者背後的關聯,實在不用多言。筆者認為,港、台兩地的學生運動,反政府的政黨參與度太高,是導致學運喪形失色的主要原因。 

放眼世界各地的學運史,包括28年前的北京學運,其共通之處,便是學運骨幹主要是學生,他們以自身「政治清白」、無政治背景,而且沒有與任何力量有聯繫為標榜,以免被指責為扯線公仔,失去光芒及大義。學運一旦跟政黨扯上關係,即使理念相近,也會被人覺得他們變質,再怎麼辯解,也難以令人信服。 

日學運團體被揭與政黨有聯繫終解散 

這種情況,在日本其實也是一樣。兩年前,日本冒起了一個名為「自由と民主主義のための学生緊急行動」(Sealds)的學生團體,他們以反戰、反美軍基地為旗號,幾乎有望牽動日本的新學生運動,也因此曾經被受國內外媒體大篇幅報導。Sealds的左翼、反體制主張不是新鮮事,但是他們利用了上述的「政治清白」為號召,贏得了不少非體制內的輿論支持及聲援,團體也以沒有領袖、集體負責、和平不犯法地抗爭作方針,避免勾起中老年民眾的記憶,與70年代的學生暴動劃清界線。 

然而,即使Sealds做到了台、港學生做不到的和平合法達義,也做到提出具體的政策主張、相對理性的政治訴求,最終還是因為人氣旺盛,引來了體制內政黨的關注,以及媒體貼身式追蹤。最終,Sealds被指跟在野日本共產黨過從甚密,而且活動主張及時間,均有跟日共的活動相互配合。其後,Sealds更被親體制的產經新聞揭發,他們舉辦活動所用的車輛,是由日本共產黨提供。 

種種的證據之下,曾經聲名大噪的Sealds立即惹來非議,最終Sealds的代表奧田愛基含糊地承認,他們有跟在野政黨合作,目的是為了共同監察安倍政府。自此之後,失去政治光環的Sealds,很快便在壓力及質疑下,於2015年8月宣布解散,只保留在大阪及沖繩作少量的活動。從Sealds的例子可見,學運以至公民運動,一旦跟政黨之間有了不可告人的政治聯繫,它的政治生命也將走到盡頭。 

有趣的是,港台兩地的學運團體,即使公然與反政府政黨聯合,依然獲得支持及選票。究其原因,是兩地的在野勢力,深知部份群眾心底裡的反體制和恐共思想,並成功利用了部份學生關心社會的熱情,以及「學運」這個外殼,掩蓋在野勢力的政治意圖,以此爭取更多人的支持。 

無論如何,自民進黨上台後,台灣的學運已完成了造王使命;香港學運則依舊此起彼落,究竟香港的學運發展將會如何,又會以何種方式迎接曲終人散的一日呢?這次的民主牆事件,或許會成為一個分水嶺。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縱然學運領袖影響力不復當年,但是傳媒仍然不時為他們提供議政平台,使他們不會從公共領域消失。筆者聽畢岑敖暉於城市論壇對青年人參政的見解,著實無法接受,只能慨嘆他仍活在過去之中。

    余海澄   2017-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