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婷:港人太現實 創科未成風潮

2017-10-10
趙婷
本地智庫政策研究員
 
AAA

inno1.jpg

最近香港又吹起創科熱,不同大大小小的展覽之後,施政報告又提出創科的新政策。但最打動筆者的非新的創科大計,甚麼配對基金。反而是在團結香港基金舉辦的創科博覽上見到基督教宣道會宣基中學學生發明的手語手套。 手套憑手指的彎曲程度和手部動作,解讀手語的含義,將手語直接翻譯成語音及文字,打破聾啞人士與人溝通的隔膜。作品更在8月舉行的年香港學生科學比賽的高中組(發明品)奪得了冠軍。博覽中不少古今發明自是吸引,但這些對市民而言,距離感太大。反而香港中學生的發明,展現出博覽最大的意義---給予香港年輕人展現自己作品的機會,亦讓更多年紀更小的小朋友認識科學發明好玩及有用之處,達至科普價值。 

香港多年來的創新、創科無法形成「風氣」原因眾多,法規落後於形勢資金不足等……但重點仍是過去沒有太多成功案例,欠缺一個標杆效應,導致創科欠缺瘋魔香港人的力量,創科研究長期變成社會的「透明體」。若非有類似的博覽吸引傳媒報導,可能大家都未必會知道香港年輕人會發明出手語手套,更可能吸引到商界有興趣投資完善設計。 

無法不承認香港人十分現實,浸會大學校長錢大康在創科博覽一個論壇上更直高「香港個個喜歡錢」,選科最重要「搵到食」。但偏偏「HIGH TECH 揩野」的想法就落印於大部分港人心中,沒有成功發達、置富的個案,實在難引起香港年輕一輩的興趣。但隨著科學園成功協助培育以研發人工智能技術的「商湯集團」為園內首個過百億元的科技初創企業「獨角獸」。還有「水中銀」,「希望之手」等等的發明都吸引到商家及傳媒的興趣。而近日GOGO VAN和內地貨運平台「58速運」合併,紙上估值超過10億美元,加上如騰訊、眾安保險等涉及科技的股票近日股價飛升,種種消息都令香港人重新留意到具創新、創科精神,一樣可以闖出一片天。未來期望政府能多給資源年輕人,也讓香港成為融資的好地方。 

需著力將科研成果商品化

如何為香港打造更多的標杆,涉及如何將科研產業化,將是港府的要務。正如中大醫學院副院長盧煜明在論壇上指,本港大學過去長時間不鼓勵學界參與科研成果轉移,認為學術研究比較清高,科研成果多數會轉移給外國企業,變相將商業利益送入他人口袋。如何協助R&D 的Development 留在香港,而不讓肥水不流別人田,除了好好利用河套區的土地,更需要扭轉學術界的心態,以及更方便的營商環境。 

在現時講虛擬無疆界的年代,企業應著重市場規模,未來香港創科的平台應該放眼全球。近日初創平台Central Exchange創辦人蘇智安接受報章訪問,建議政府可游說騰訊、阿里巴巴等內地創科大企業聘請香港實習生,擴闊年輕人的視野。馮氏集團主席馮國經就建議探索「香港所長+廣東所長」的模式,結合中、下游的產業,開創新的經營模式。目的都是增加交流及與內地大企業結合的機會,造成規模效應。 

本港近年受困於高度政治化,中港矛盾令港人對內地一些大數據平台來港感到抗拒,擔心會進一步侵吞香港市場。但保護主義只會背離創科大潮,反而香港年輕人可以利用這上數碼大平台來港後引發的一連串衍生生意,想出自己研發的新點子,再結合支付系統打出去。例如提供預留特選美食、訂位、代客泊車的服務等等,聯手壯大規模,相信才是雙贏之道。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