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懶:看《父親》反思認知障礙症

2017-11-09
阿懶
80後平凡OL
 
AAA

FATHER1.jpg

「我是誰」,是哲學問題,但對於認知障礙的病人來說,卻可能是他仍有認知前,最後的提問,這是我看完舞台劇《父親》後,最大的感受。近年,香港不時發生認知障礙照顧者心力交瘁同歸於盡的悲劇,香港話劇團籌拍以此為題的舞台劇,還邀得「香港戲劇教父」毛Sir毛俊輝出山擔任主角,藉藝術關注社會問題,非常有心。難得題材沉重卻一票難求,十年未登舞台的毛Sir,號召力應記一功。 

筆者早前就看了這套舞台劇,還出席了之後的「劇後談」,了解台前幕後的創作心路。原來,為了進一步了解認知障礙症,劇組人員除了請相關的專科醫生擔任顧問,還拉隊到老人院探訪病人。導演馮蔚衡說,職員帶他們到處參觀,院友來自不同階層不同職業,其中甚至有前保良局CEO,令人唏噓,她認為隨著人口老化,值得社會投入更多關注,正視問題 

而久别舞台的毛Sir,則謂一看劇本已十分喜歡,考慮3日就答允演出,由於對認知障礙症不認識,最初亦懷疑情節是否太戲劇性,但約晤過醫生顧問,先知都是真實的描述,令他感嘆又佩服。劇本其實改編自法國青年劇作家霍里安‧齊勒(Florian Zeller)於2012年的創作,由於家人患上了俗稱腦退化的認知障礙症,因而有感而發寫下出色作品。劇本巧妙處是虛實交雜,從病人視點出發,而非家人角度去看顧患病的父親,讓觀眾第一身感受病人錯亂思緒,慢慢投入其中。 

台下發言分享感受的觀眾,也有家中有患病親人的過來人,直言部份情節感同身受。劇作家忠於現實但又充滿創意,確實十分難得。不過跳躍的劇本結構,對演員卻是大考驗,需費大量精力去揣摩劇中主角患病所體會到的真假、虛實時的演繹方法,觀眾亦要時間,慢慢進入腦退化症病人的心境及幻覺中。事實上,劇本內所描述的,正是認知障礙症的症狀,包括善忘、被害妄想、記憶錯亂,不認得家人甚至出現幻覺。到最後,嚴父變回嬰孩,要女兒唱安眠曲,父女身份扭轉,殘酷又悲傷。 

只是,劇中女兒尚可聘用上門看護照顧,相比之下,香港情況就要惡劣得多,社會服務嚴重不足,上門協助病人洗澡的服務一星期一次,且還大排長龍;加上居住環境擠迫,病人與照顧者被迫困獸鬥,更易釀成悲劇。 

舞台劇的結局,是女兒送父親到安老院,讓專業人士幫忙照顧,究竟這是雙贏還是不孝?有病人的子女或從此消失,但筆者就見過有孝順的子女,仍被迫作無奈決定後,每天到院舍陪伴患病的家人,風雨不改。你身邊有沒有患上認知障礙症的親朋?你又怎樣看這個結局呢?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因應認知障礙症照顧者身處的人際網絡,他們獲得分別來自兄弟姊妹、子女、朋友、鄰里、教友、教會同工或大廈保安員提供不同的非正規社會支援。他們除了為照顧者提供情感支持外,也間中分擔一些日常照顧工作,讓照顧者得以「喘息」。

    賢聚嶺南  2021-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