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彥亮:重新規劃促進原區就業

2018-02-21
蔣彥亮
學研社成員
 
AAA

land1.jpg

近日輿論的焦點,大部分都放在粉嶺高球地的改劃上,似乎大部分市民,都支持全面收回高爾夫球場俱樂部用地作住宅用途。不論大眾認為該用地能安置一萬多人,還是十多萬人,似乎也離不開配套問題。覓地建房,當然需要花費不少氣力,平衡各方的利益和需要,令最終方案可以達到各方皆能接受,多贏的局面。可是發展一個新區,不單是考慮能住多少人,還要思考如何做好整個社區的規劃和配置,令居民不單可以有地方住,更可以在這裡生活和安居。

港英時期,新市鎮除了作為新的住宅區,分散市區的負擔之外,更是創造一個可以滿足居民康樂、教育和就業需要的社區。隨住近年的工業北移,以至商貿區集中於維港兩岸,不少居民均需跨區工作,當中以新界西北和北區、大埔為甚。西鐵線、東鐵線近年負荷飽和,甚至乘搭率超過100%,就可見到跨區工作所引致的交通負荷問題。短期內,原區就業固然難以復興。不過,長遠只要政府做好規劃配置,在不同地區發展不同產業,就可以促進香港的整體發展,有助原區就業的復興,令不同地區的基層市民均可享受發展成果,而打工仔女都可以毋須捱貴車,花費如此多的時間作交通往來之需要。

現時元朗工業邨集中發展藥物等產業,再加上未來洪水橋將會發展成為新市鎮,靠近深圳灣和澳門一帶,因此新界西北可以發展成生物科技、藥業和質檢業的地帶,創造大量原區就業機會,令元朗和屯門大量基層居民可於原區就業,直接減少西鐵線和屯門公路的大量交通需求。而大埔工業邨則可發展成科技與科學研發的地帶,配合落馬洲河套區科研設施的發展,同時亦可連接中大作共同研發,將科研成果產業化。假如在這些地區成功落實新產業的發展規劃,既可以促進原區就業,亦可以擴闊香港的產業基礎,有利香港的長遠發展。

香港現時首要的社會難題,就是住屋問題,樓價急升,令市民苦不堪言。政府需要加大公營房屋的興建,才可以滿足市民的住屋需要。可是,發展新地區不單要照顧單位數量能否滿足市民需要,更要全方位地令市民受惠,避免引發像水泉澳、安達臣區等等新區同樣的配套問題,令社會問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規劃者更要回到初心,思考新市鎮的設立原意,盡量全方位地滿足市民的各項需求。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從2019財年起,日本就開始實施搬離東京首都圈扶持計劃,受惠家庭必須搬離東京首都圈,或遷至東京境內的山區居住。
    此舉並非搞形象工程。長期以來,日本地方人口流失與經濟低迷交互作用,一方面,因人口流失,日本一些地區,尤其是偏遠地區經濟不振;另一方面,經濟低迷又導致就業機會缺乏,年輕人遠走他鄉,兩者互為因果,陷入惡性循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結合中國國情學習借鑒日本經驗,破解區域發展不平衡難題不無借鑒意義。

    張介嶺  2023-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