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順圍:洪水橋發展「前世」被耽誤 「今生」實現要等到2030?

2020-05-13
 
AAA

hung1.jpg

政府施政要成功,政策內容當然重要,但推行的時間是否適切有時更為關鍵。官員常掛在口邊的「急市民所急」,在派口罩一役完全沒有體現出來;土地供應方面亦一樣,2003年政府原本選定洪水橋為新發展區,但計劃其後被擱置,至07/08年《施政報告》才重新推動,一再拖延下最近立法會工務小組才通過前期、第一和第二階段工程撥款,市民仍不知要等多久才看到新發展區雛型。立法會內耗是一個因素,收地程序、官僚工作效率低亦是大問題,政府很多計劃一拖就是十年或更耐,所謂「人生有幾多個十年?」新界的小朋友「細細個」可能已聽講會有洪水橋及古洞西鐵站,結果到長大成人,仍只聞樓梯響。「香港2030:規劃遠景與策略」報告中引用了一句日本諺語「沒有行動的遠景是白日夢,沒有遠景的行動是噩夢」,政府應以此為座右銘。

2、3月疫情最嚴峻時,市民瘋搶口罩,至今大多數已有一定存貨,大致安心之時,政府才宣佈全民派可重用口罩。口罩派得太遲,市民靠自己努力也可補救,但土地開發工作猶豫不決、太遲太慢,市民沒有辦法自救,只有無奈呆等。17年前,政府完成「新界西北規劃及發展研究」,選定洪水橋為新發展區,但因為沙士疫情等情況,當局認為人口增長和住屋需求會放緩,這項建議被擱置。其後「香港2030研究」重新審視在新界拓展新發展區的需要,以應付長遠的住屋需求和提供就業機會,洪水橋新發展區計劃得以重見天日。

輾轉間,特首曾蔭權在07/08年《施政報告》宣布在洪水橋及新界東北籌劃開拓新發展區,以作為促進經濟增長的十大基建項目之一。土木工程拓展署聯同規劃署於2011年8月,才委聘顧問進行洪水橋規劃及工程研究,至2013年才有一個初步發展大綱圖,一拖就足足遲了十年。

洪水橋一帶現時有泥圍、鍾屋村和洪水橋3個輕鐵站,未來新發展區會利用現有西鐵作集體公共運輸骨幹,東面有天水圍站,而西面將來的市中心則有建議的洪水橋站。按照《鐵路發展策略2014》,洪水橋站將位於天水圍站及兆康站之間,可讓乘客在30分鐘內,由洪水橋到達香港的核心商業區。按2013年的價格估算,初步成本料為30億元,現在價格當然不止此數,港鐵大概今年才交建議書予政府。

除西鐵外,作為一個將會有約20萬人口和大批就業人士的新發展區,當局建議洪水橋需要一套環保而有效率的軌道式接駁系統,其中一個構想是自動捷運系統,料13分鐘能從泥圍到達流浮山,但造價或高達數百億元。在近年立法會難以運作的政治現實下,這個方案似乎很難通過,就連當區區議員也潑冷水,笑言此構想「2030年都未起好」。

無論如何,交通是開拓新發展區最重要一環,政府有責任找出最為大眾接受而切實可行的方案;但當局在這方面的效率一直備受批評,官僚作風「一樣做完先到一樣」,往往拖慢開發進度。洪水橋新發展區土地有441公頃,公共設施佔86公頃,在現今社會環境下,政府應該有新思維,在新發展區採用「分工合作」模式,政府主力爭取立法會支持,同時在更早階段做好交通道路配套,港鐵全面配合,而土地建設工作批予私人發展商進行,一來商業運作效率比政府快,二來各方面同一時間進行,整個計劃可望提早完成,各司其職,才可達致雙贏。「香港2030研究」報告中,強調規劃是一個不斷進化的過程,當中提到美國普普藝術開創者之一的安迪沃荷(Andrew Warhol)名句:「時物能隨時間而改變,唯需由你去作出變更」。政府如有心做實事,需要有魄力及決心,亡羊補牢,未為晚也。

 

袁順圍

從事物業管理近十年,曾任職房屋事務主任,關心房屋問題,希望香港人住得好。工作離不開房屋,卻是無樓一族。喜愛大自然,熱衷行山及四處遊歷。

https://www.facebook.com/yuenshuncircuit/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從2019財年起,日本就開始實施搬離東京首都圈扶持計劃,受惠家庭必須搬離東京首都圈,或遷至東京境內的山區居住。
    此舉並非搞形象工程。長期以來,日本地方人口流失與經濟低迷交互作用,一方面,因人口流失,日本一些地區,尤其是偏遠地區經濟不振;另一方面,經濟低迷又導致就業機會缺乏,年輕人遠走他鄉,兩者互為因果,陷入惡性循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結合中國國情學習借鑒日本經驗,破解區域發展不平衡難題不無借鑒意義。

    張介嶺  2023-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