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觀察/不接地氣的香港政客

2018-02-27
張子力
居港新加坡傳媒人
 
AAA

POOR1.jpg

香港政府快將公佈最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但至今對應否「派錢」仍然心大心細。反觀其競爭對手新加坡政府,日前發佈《財政預算案》時已搶先宣佈向每名國民派發最多1800港元的現金,一起分享經濟成果。香港除了經濟發展落後於新加坡,連「派錢」也慢人半步,真是情何以堪!

誠然,港新兩地的發展狀況、福利制度大不一樣,作出類似的比較並沒有太大意義,港府也毋須事事都東施效顰。但從我這個局外人的角度來看,香港一些政治人物提出不能向市民「派錢」的理據,卻實在很可笑。

「審慎理財」揭露政客虛偽面

譬如部分建制派和泛民政客聲稱「全民派錢」涉及的行政手續複雜,如上次「派錢」行政費便用了1.2億元,政府需要考慮這些因素。我不知道他們說這些話時會不會臉紅。近年泛民頻頻拉布浪費公帑,建制派盲撐政府高薪聘請一些無能的問責官員,怎麼沒有自己人站出來批評?相比之下,今次港府「派錢」的金額只是庫房的九牛一毛,這些人為何又突然變臉精打細算了?

還有一些政客聲言「派錢」只能聊博一時掌聲,不如把錢花在扶助弱勢社群或者教育等長線投資方面。按照這些人的說法,港人恐怕不用指望政府有朝一日會「派錢」。因為香港社會每天都會有問題亟待解決,縱使民生問題解決了,也會有交通和環保等新的問題湧現。這些政客大可直接表明反對「派錢」,若以港府應遵循審慎理財為藉口則未免太過虛偽了。

事實上,港府每年公佈的《財政預算案》,都有撥出大量資源投放到弱勢階層,如免公屋租金、綜援金和生果金出雙糧、差餉寬免和電費補貼,為基層市民紓困。現時「派錢」最大的爭議是:既然庫房嚴重「水浸」,當局在幫助基層的同時,是否也應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回饋全港市民?兩者並沒有矛盾。

香港是個多元化的社會,有政客要求把公帑用在「更有意義」的地方,這是他的自由。但客觀而言,其言行也反映了部分政客似乎不太接地氣,只是空談其遠大的治港埋念,而沒有切身感受基層市民所面臨的生活壓力和困境。

不同階層有不同訴求感受

我至今仍然記得很清楚,港府數年前第一次「全民派錢」6000元,引起許多「有識之士」批評,聲言會破壞規矩。但有一天我到某間快餐店吃飯,坐在身邊的一位老人家興奮地說,家庭財政有壓力,6000元正好可以解燃眉之急,讓她兩個月衣食無憂。這一番話自此以後就不斷提醒我:不同階層對不同事有不同的感受,已經超越追求物質層次的中上階層人士切勿天真地以為自己可以代表低下層人士,為他們發聲。

對大部分基層人士來說,「有識之士」著眼長遠發展的高論,距離他們太遙遠了。當生活壓力巨大之際,許多人心裡最期盼的一定不是未來的理想生活,而是手上有更多可動用的金錢,活得更安穩。長年坐在冷氣房的官員、政客和學者恐怕很難能體會到這種心態。他們只知道6000元只夠去一趟海外旅遊,而不知道它給收入拮据的貧困人士帶來的巨大的幸福感!

很可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近來就《財政預算案》諮詢各界意見時,只偏向與政黨和社團組織會面,沒有選擇直接落區瞭解基層街坊的需求。其結果是,已經不接地氣的官員很容易受到個別同樣不接地氣的政客的陳義過高的言論干擾,接納了一些與民意嚴重脫節的建議,包括拒絶「全民派錢」。

新加坡行動黨執政多年,但依然要求包括政府內閣成員在內的國會議員必須每週接待市民。很多香港人推崇新加坡模式,說實話,我覺得新加坡政府這一點最值得香港官員學習。只有通過與普通市民保持直接接觸,為官者才能聆聽到真正的民意,然後推出接地氣的惠民政策。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我一直關注新加坡,從李光耀到李顯龍,再到李顯龍和李顯揚兄弟為第三代接班發生的問題。新加坡從政治制度到經濟發展,再到宗教融合及社會情態,諸多方面為世界帶來了不一樣的觀瞻。

    馬玲  2024-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