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混亂表態損害北京權威、降低港人一國兩制信心

2018-05-14
路易
香港媒體主筆協會會員
 
AAA

tam1.jpg

兩會之後,喊“結束一黨專政”口號是否會成為選舉DQ依據成了全城熱話,引得北京各路港澳事務大員表態。但一片混亂之後,只留下普通市民的疑惑和獨派更大的炒作空間。

點炮的譚耀宗明顯缺乏政治敏感性,作為新當選的全國人大常委,他完全沒有進入角色。以這個身份,對於一個不由自己決定,且涉及法律的問題怎能這麽快的下結論。

很明顯他的意思不是中央傳達的,在隨後的時間裏沒有主流建制派人物出來附和他的觀點。但自己放的炮,含著淚也要打完。於是這邊他一個人孤軍奮戰,極力解釋自己的言論,另一邊港澳辦通過各路訪京的人士放風,淡化這個議題。

起初是香港律師會與港澳辦見面後傳達違憲論“有誤解”,後有民主思路引述張曉明說不能參選論“不是官方說法”。終於,中央在港最高代表,中聯辦主任王志民公開發言。按他的說法,譚是掉入了偽命題的陷阱。

王在訪問立法會的場合明確的說了三點意思:

1、“一黨專政”是偽命題,不應炒作,中國的政治制度是“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2、政治人物應該有政治論理,加入建制不應推翻建制,不應設置偽命題以求改變內地人接受的制度,正如內地民眾尊重香港的制度一樣。

3、從政者,尤其年輕人,應當對國家的文化、歷史、政制加強了解。

筆者認為王的發言得體,有理有節。隨後的社會反饋也趨於正面,在政治公關層面可謂成功。他沒有直接談DQ與否的問題,為社會傳遞了選舉事務北京不會干涉的信號。同時他引出了從政者應該有政治倫理,並應加強對國家了解的話題,符合身份,社會認同。

本以為這個議題會慢慢趨於終結,然樹欲靜而風不止。前港澳辦主任、現人大華僑委員會主任王光亞在北京被問到該問題時又直接說應該不能參選,屬於違憲,但他又承認“一黨專政”說法錯誤。當再被問到為何以前可以講,現在不能講時,王光亞立刻以不再主管港澳為由不予回應。

隨後,前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主任委員喬曉陽又把話題引向了新方向,說道喊該口號的人不能做特首,又帶動起新一輪社會討論。

a06.jpg

表態切忌口徑不一

類似事件以前也出現過。前中聯辦主任張曉明,有段時間公開撰文、講話提到泛民時數次使用“反對派”字眼,在泛民建制之間分明劃線。而前港澳辦主任王光亞卻公開講泛民也是建制的一部分。引起政圈猜測中央政策走向。

高層政治,最重要的原則是權威性,為了任何目的都不能破壞這個原則,因為它保證了政府施政的最基本的基礎 -- 公信力。只有這樣社會才能對未來有穩定預期,民眾才能尊重整個建制體系。

在港澳問題上,北京要做的是劃線,表明自己不偏不倚,而非朝令夕改,自相矛盾。任何表態都要前後左右一致。否則長遠會損害中央權威,降低港人對一國兩制的信心。

回到“一黨專政”的話題。以北京對香港的控制力,完全沒有必要設定這樣一條DQ標準去挑動港人最關註的言論自由問題。我們可以設想,如果一位候選人違反了基本法,觸及了習近平講的“底線”,選舉主任真的需要他喊過“結束一黨專政”這條證據才能DQ他嗎?

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有一群人,喊一些不尊敬共產黨的口號,只要他們沒有具體的顛覆行動,真的需要特意表態嗎?這些口號已經喊了幾十年了,相關人士也在立法會出現幾十年了,共產黨的統治真的因此被削弱了嗎?

然而,保持權威性不僅是宏觀原則問題,也是微觀技術問題。中央政府針對港澳問題必須有一套統一的操作標準。

官員必須慎言

每位在任的官員要明白,自己的講話一定會被社會解讀為其代表機構的官方意見,一定要謹慎發表意見。做官方回應前,應該向香港官員一樣,尋求相關法律意見。每位卸任的官員也要明白,如果不了解情況就不要回應事件,如果回應也要澄清純屬個人意見,不是官方立場。

當然,除去原則問題和技術問題,還有一些政治人物長期寧左勿右的思維也是問題的原因之一。在此筆者想引用鄧小平當年的一句話:我們既有『左』的干擾,也有『右』 的干擾,但最大的危險還是『左』。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香港立法會19日早恢復對基本法23條草案(維護國家安全條例草案)的二讀辯論,全體委員會6時30分許通過修正案,並在近7時三讀投票,全體一致通過。 二讀三讀前後大約耗時10

    紀碩鳴  2024-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