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芷楓:發展創科 還欠甚麼?

2018-05-25
林芷楓
教育顧問
 
AAA

tech1.jpg

近年政府不斷透過多項措施推動本地創科風氣,近日終於在創科政策上取得突破進展。日前政府公布了中央支持香港創科的新措施,港澳的大學和科研機構,今後可通過競爭擇優方式,承擔中央財政科技計劃項目,獲得經費資助。此舉實現了本港創科界近年努力爭取的科研資金「過河」安排,為本港創科人員帶來強大資金後盾。

過往香港科研資金略嫌不足,有業界人士透露,二十年前,香港教育資助委員會為每個科研項目批幾十萬至一百萬不等,二十年後仍固步自封。相反,內地二十年前,每個項目科研院可以申請撥款只有幾萬元,現在一個項目高達一百萬至幾千萬元。科研資金問題過往引致香港人才流失。目前香港發展創科的環境看來已經大致完備。在金錢及連結方面,中央財政科技計劃資助本港科研工作,內地與本地加強科技合作,香港將可更為提升科技優勢;位於落馬洲河套地區,香港科技園公司全資擁有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也正火速進行興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日可待。硬件和政策配套已齊備,那麼發展本地創科還欠甚麼呢?創科人才的培育上,本港仍然相對不足。

輕視科研 錯過培育人才的時機

本地創科人才不足,除了上述的科研資金因素外,很大程度也與文化有關。香港大專教育達國際水平,曾有不少出色的本地科研成果及人才。不少人不知道,香港曾經是電動車發展的先驅者,早於1990年舉辦了第十屆國際電動車大會,當時許多電動車相關研究都在港進行,香港大學更於1993年集合業界力量研發出U2001電動車。可惜只是歡喜一時,未有為本地科研氣氛帶來突破,學生家長依然只求子女入讀傳統的專業及金融「搵食科」,傳媒只視科研為花邊新聞,本地的私人企業對科研仍不聞不問,竟然沒本地公司投入資本加以改良及大量生產電動車,否則香港可能是孕育出Tesla電動車企業的地方。故歸根究底,本地許多企業至學生家長,對科研輕視,才是問題的根源。

近年政府推動STEAM (科學、技術、工程、藝術、數學)教育予莘莘學子,希望培育出更多對科研有興趣及才能的優秀學生,但政府在教育課程實行上有其局限,教學模式及課時限制多,只能如課後活動般,讓學生對STEAM有初步認識及興趣。在缺乏正規學科的課程制訂及標準下,難以讓青少年在科研方面有足夠發展空間。既然正規教育發展STEAM局限多,倒不如多與有心的機構合作發展。

應多與機構合作推動STEAM

香港青年協會推出了暑期學院「未來才能2018」課程,透過一系列教學擴闊參加者視野。包括數碼領袖培訓、農耕體驗、製作環保酵素與太陽能稻草人、大數據運用等工作坊。一些本地企業也有心於STEAM發展,例如新地在旗下挪亞方舟主題樂園,近年在暑假均會推出暑假體驗營活動,讓小朋友在玩樂中探索知識。本年度挪亞學堂有一些趣味體驗營,包括大自然奧秘探索營、朱古力戲劇夢工場、機械智能夏令營等,啟發引導小朋友的好奇心與求知慾。近年也有不少朋友創辦小型的程式編寫學堂,讓小朋友掌握最新的資訊和技能。

不少業界人士預計,今後五至十年,沒有核心技術的城市會被淘汰。年輕一代是香港創科的未來,政府應與更多有心的機構合作,讓更多家長及學生了解創科的重要性,以及目前政府對創科行業的配套政策、中央的粵港澳大灣區措施機遇,讓更多學生及家長明白到創科不但有趣味,又有前途,吸引更多年輕人投身創科產業,貢獻珠三角創新產業區。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作為「香港創科旗艦」的科技園任重道遠,大興土木之前,必須先檢討現有資源,再定好長遠策略,包括全方位培育創科人才等,這樣才不用再行冤枉路、使冤枉錢,能成功令本港創科蓬勃發展,這樣全社會為此「犧牲」用作解決房屋荒之用地,才算真正有價值。

    徐毅興  2021-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