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渤:科創香港,規劃而不是被規劃

2018-05-25
鮑渤
資深傳媒人, 香港傳媒主筆協會成員
 
AAA

man1.jpg

時事短打 鮑渤

團結香港基金日前請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主席萬鋼,就「加強香港與內地合作,攜手共建世界科技強國」主題發表演說。

在香港,知道萬鋼的人不多。其實,他個人的奮鬥經歷,是一個非常勵志的人生故事,很值得香港的年輕人學習。起點低、起步晚、命運還時不時跟你開玩笑,都不重要。只要砥礪奮進,是金子總會發光。萬鋼是戲劇大師曹禺(原名萬家寶,有「中國的莎士比亞」之譽)的堂弟,在「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狂飆歲月,從大上海到荒蕪的東北農村「滾一身泥巴,煉一顆紅心」。他是免考試、獲推薦上的大學,那時候叫「工農兵學員」,含金量不高。但中國大陸恢復高考之後,他憑實力考入同濟大學,後來更獲得世界銀行的獎學金,遠赴德國攻讀博士學位,從此展開了神奇的人生之旅。

勵志的人生故事

他在德國大眾汽車、奧迪汽車工作,還開發了一項降低汽車噪音的技術,榮獲德國高校與企業獎。1999年,萬鋼以中國人的身份,率領一個由博士工程師組成的德國汽車代表團訪華。回國之後,被聘為電動汽車首席科學家,從同濟大學校長做到國家科技部長。萬鋼還是1972年傅作義辭去水利電力部部長之後,第一位非中共黨員的正部級官員。

作為具有國際視野的技術型官員,萬鋼非常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在這方面中國有清晰的路徑和時間表,包括在2020年躋身創新型國家行列,2050成為世界科技強國,在量子科學領域創佔全球制高點,等等。國務院於2015年訂立《中國製造2025》觸動美國的神經,才是向中國發動貿易戰的主因。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昨日發布2018年全球競爭力報告,香港由第一跌至第二位,美國連升三位排名第一,新加坡排第三。中國大陸躍升五位,排第十三,在亞太區排第三,可見科技創新是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地區之間的競跑方式,即是馬拉松,也有百米衝刺。

高科技支撐「人在做,天在看」

「接地氣」是帶動民間科創熱潮的要素,用萬鋼的話說,「科技創新要以人民的需求為中心」。比如說人人皆受惠、「一蚊雞」就可消費的共享單車,背後是龐大的技術支持,包括導航定位、移動互聯、智能終端、大數據雲計算。前些年,中國漁民時常「越界捕撈」與鄰國發生衝突,很多時候是不知道已經越界。現在跨海域作業的5萬艘中國漁船,有了北斗衛星導航,漁夫也就不至於隨波逐流,而是迷途知返了。這是典型的高科技支撐的「人在做,天在看」。

筆者不太贊同中國「新四大發明」的說法,現階段也不適合張揚「厲害了,我的國」,中興被美國「一劍封喉」就暴露了我的國還不是那麼厲害。

中國雖然不是科技創新能力最強的國家,但卻是科技應用和普及能力最強的國家。全球第一輛智能共享單車、商業運營速度最快的高鐵、最便捷的移動支付系統、全球最大的B2B電子商務平台,這類不是中國發明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玩意,不斷刷全世界對中國的認知。

港深應策劃「前店後廠2.0模式」

香港作為中國最開放的城市,可與接壤的深圳探討和重啟「前店後廠2.0模式」。美國科研重鎮之一的麻省理工,最近在香港成立創新中心(MIT Hong Kong Innovation Node)。為甚麼是香港?MIT教授蘇東來(Charles Sodini)解釋,一是香港擁有實力強大的研究型大學,二是在香港很方便與製造商建立聯繫,快速實現原型設計和產品規模化。從香港不足一小時車程可到深圳。這個曾經的小漁村,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還要仰仗港商「三來一補」訂單賺取廉價的加工費,現在已經成為中國最具創新能力的城市,中小批量的科技產品生產速度更是獨一無二。

與香港相比,深圳顯得更進取。早於2010年,深圳市政府推出「孔雀計劃」,吸引了無數海內外的科技人才「孔雀東南飛」。

財爺陳茂波年初發表《財政預算案》,在創新科技項目預留500億,是去年的五倍之多。五百億聽起來是一擲千金,但當中大部分是「預留」而不是「撥備」。去年六月,24名香港兩院院士致函習近平,指出香港的創科發展落後於形勢,請求中央支援。尷尬之餘,林鄭解釋「沒有繞過港府」。但以上例子,在顯示政府的創新思維、政策傾斜和資源投入的力度不足。

古語有云: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創新及科技局長楊偉雄在與萬鋼同場出席論壇時表示,本港16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夥伴實驗室和6所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香港分中心已經收到中央資金。香港得到的不僅僅是資金,更重要的是負責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的機會。希望香港加快競跑步伐,否則,面對大灣區的發展機遇,難逃「被邊緣化」和「被規劃」的命運。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