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慶成:香港文化沒落

2018-06-22
戴慶成
學研社召集人
 
AAA

PEN1.jpg

香港著名專欄作家林燕妮上月底因癌病離世。不到10天,另一位香港作家劉以鬯也在上周五因病辭世。全城悲傷之餘,莫不慨嘆香港文學的全盛時期,彷佛也隨這兩位文人相繼離去而越走越遠。

在香港文壇,劉以鬯和林燕妮分別被譽為“文壇教父”和“香江才女”,但背景卻大不相同。劉以鬯出生上海,1948年南來香港,1963年發表被譽為“中國第一部意識流小說”的作品《酒徒》一舉成名。正如香港導演王家衛所說,他的離去象徵了戰後南來作家在香港異地開花之時代的終結。

反之,林燕妮則代表香港土生土長的“本土派”文人。她生於戰爭年代的香港,17歲留學美國,過後返港發展。上世紀70年代香港經濟騰飛,為文學發展帶來繁榮局面,1970到1980年代是公認香港專欄文化的黃金期。擅長在幾百字篇幅裡論盡人間事的林燕妮,也被金庸推許為“現代最好散文女作家”。

可以說,劉林二人出生背景雖不同,但在港英殖民地政府的統治下,二人都成功集中西之長,憑著自成一格的筆風、題材,迅速俘虜全港以至海外華人讀者的心。

可惜到了90年代末期,香港社會的閱讀風氣每況愈下,新生一代的文字水平貧乏,文學素養日漸衰退,以致出色的作家越來越少,反而矯柔造作、無病呻吟的作品充斥市場。

但如果說,香港文學的沒落在很大程度上和“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有關,近幾年整個香港流行文化出現急速衰落,背後有另一層更令人擔憂的原因。

曾幾何時,香港文化是港人的驕傲,香港電影、音樂及電視劇等,為全球華人所津津樂道,部分作品更在中國大陸掀起一股又一股風潮。比方說,香港的“四大天王”如今在中國大陸都還有大量“粉絲”。

說到流行文化,當然不能不提港產電影。過去多年來,香港電影在中國大陸以至亞洲大受歡迎。在武打電影技巧方面更是推陳出新,登峰造極,不單好萊塢制作要聘請香港武術指導,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更采用香港的吊鋼絲鋼纜技術。

不過,香港流行文化踏入千禧年後也日漸不再受歡迎,近年的電視節目已不再成為中國大陸電視台的首選,慢慢退出大陸市場。在電影方面,不少人慨嘆《無間道》是香港電影最後一抹夕照。

近幾年,駐港的境外媒體同行相聚時常嘆說,10年前全球華人熱烈擁抱香港文化,香港新聞很容易佔據新聞版面。

時移世易,近年除了“港獨”話題偶爾可以刺激海外讀者,香港的文化新聞已經很難引起海外及大陸讀者的興趣和關注。

是什麼原因導致一度風靡全球華人世界的香港文化急劇沉淪?

平心而論,一個地區的文化就是一種符號,其影響力的起伏與該地區的經濟發展有著密切關系。1997年香港回歸後,中國大陸經濟強勢崛起,香港佔中國國民生產總值(GDP)的比率由回歸時的20%跌至今日的3%。香港文化地位相對下降,恐怕也是無可避免的。

但外人往往忽略另一重要原因,就是香港自開埠以來一直奉行自由經濟政策,文學藝術以至整個文化事業也和經濟一樣自由開放。林燕妮和劉以鬯的冒起,恰好與香港文化包容精神的鼎盛期相互重疊。

相比之下,近年北京對香港加強管制,以及一些港人提倡本土化,排斥外來文化。香港文化在兩者夾擊下,自然漸漸萎縮。令人氣餒的是,從當前政經形勢來看,香港文化恐怕還會繼續走向寂寥。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2018年6月12日。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這是我出版的最不容易的一本書!從擁有60多年歷史的會刋《文學世界》精心挑選前輩先賢的大作鴻文,請人打好字,但後來一些文稿不能要,需再重新篩選,再請人打字,即使如此,出版社可能也不選用,所以最後只好重新洗牌,重新輯錄,如此一來整整折騰了三年。

    廖書蘭  2023-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