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芷楓:普教中的新世代

2018-06-26
林芷楓
教育顧問
 
AAA

pth1.jpg

根據統計處資料,以廣東話作為母語的香港人呈下降趨勢,而講普通話的人反而增加。此消彼長下,社會漸漸形成一種廣東話消失的危機意識,就連鏗鏘集近日亦製作以「廣東話」作主題的單元節目。有人認為擔心廣東話消失,未免有點兒小題大做,杞人憂天,畢竟走在香港的大家小巷,處處聽到的仍是廣東話。然而,我們必須警惕,任何一種語言的消失都是一點一點被磨蝕,不在「言之尚早」的階段便著手保護,那麼最後只可能剩下「為時已晚」的嘆息。放眼中國大陸,新一輩的年輕人懂得說當地方言的已經越來越少,上海話,客家話,其實都在面臨消失的危機。這一切,其實都源自於普教中。

當人人都追捧普教中

「普教中」這個概念於1999年的課程發展議會上首次於香港被提出,並確立以此為遠程目標。直至08年,政府推出普教中支援計劃,提供一系列的資金,教學支援等等,進一步落實這個遠程目標。整個政策希望培養學生兩文三語的能力,同時學好中文和普通話。由於政府投放了2億多元的資金鼓勵學校轉為普教中,看著資源的份上,目前大約有160多間學校,已經轉為普教中,參與的小學更超過全港小學的70%,可見其趨勢擴展的速度相當驚人。

語言往往影響人的思考和行為,當一種語言成為教學語言,即代表該中語言成為新一代思考的主要載體,久而久之便會形成一股排他性,學生與學生之間便會以普通話交流,而非其方言。在經歷數十載「普教中」的改革下,中國成功以普通話漸漸取代各地方言,這種情況足而讓香港警惕再警惕。在港推行「普教中」,並不僅僅是多學一種語言,而是有著相當深遠的文化影響。

犧牲的不僅僅是廣東話 而是學生的中文能力

香港大學謝錫金教授的研究顯示,普教中會令學生喪失對學中文的興趣,因為學生要用一種陌生既語言學習和進行溝通。即使政府自己亦早於2000年的時候,委託香港教育學院進行為期兩年的普教中追蹤研究。結果顯示中文成績於普教中班級未見提升,甚至略遜於廣教中的班別。六所學校的試驗結果,均為不太成功。普教中推行了十幾年,但根據考評局2016年的數據,憑試當中不足2個百分比以普通話應考,可見無論是學校還是學生對於普通話根本沒有足夠的信心,亦並非自己理解文章的最佳語言。那麼為甚麼偏偏學中文的時候,要逼迫學用一種沒有信心的語言學習中文呢?新加坡政府近年除了積極推動年輕人學習華語,也鼓勵人民掌握和認識不同的方言和別的語言,有助推升競爭力和促進家庭和諧。

廣東話在香港的根底深厚,推行十年的普教中仍未真正動搖語言的根基。不過,今時今日的小學生說話其實已經少了一些廣東味,例如叫吸管而非飲管,冰棒而非雪條。若然這種趨勢持續下去,難保三十年、四十年後的香港會否變呈一個唔咸唔淡的廣東話城市。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