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伯堅:港珠澳大橋現場觀察記

2018-06-27
侯伯堅
香港匯通策略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AAA

lis2.jpg

大橋何時順利通車?有無足夠的車流量支持大橋的還本付息及日常正常運營維護?港珠澳所在區域常有強颱風光臨,大橋能抗幾級颱風或地震?如何解決三地車輛交通規則不同的問題?大橋上靠左行還是靠右行?

帶著所有這些問題,筆者走訪了港珠澳大橋現場,並參加了聽證會。

自從官方宣布大橋全線貫通,基本具備通車條件後,有關大橋通車運營已成為三地城中熱門話題,甚至世界關注矚目的焦點。為了迎接大橋順利通車,省港澳三地政府及大橋管理局,在年初公開舉行主體工程收費標準聽證會,公開聽取各方意見和建議。

港珠澳大橋(HongKong-Zhuhai-MacaoBridge)是連接香港、珠海、澳門的超大型跨海通道,全長55公里,建成後成為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其中,工程量最大、技術難度最高的是長約29.6公里的橋—島—隧集群的主體工程。

lis3.jpg

建設港珠澳大橋的最初構想來源於八十年初香港著名企業家胡應湘先生的港珠大橋的設想和提議。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香港特區政府為振興香港經濟,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認為有必要盡快建設連接香港、澳門和珠海的跨海陸路通道,以充分發揮香港、澳門的優勢,並於2002年向中央政府提出了修建港珠澳大橋的建議。國務院於2003年正式國務院正式立項並批准籌備,2009年正式動工建造。

歷經八年,這座千億投資,世界第一的跨海跨境大橋已屹立在伶仃洋上,猶同一條巨龍,蔚為壯觀。港珠澳大橋建設創造了許多奇跡,有幾個事實和數字足以證明:

一、大橋設計壽命120年,為此中國鋼鐵企業研發出雙相不銹鋼等新材料作為主要建材。能抗16級颱風、8級地震。

二、港珠澳大橋之修建及竣工,國家會因而多了千多項中國的世界專利。中國彷彿在為橋樑、隧道、人工島編寫技術工藝上的百科全書。這些由施工技藝高超而得來的專利,對國家及全球橋樑工程、土木工程都有很大的貢獻。

三、港珠澳大橋有三座塔橋,他們有一個美麗的名字叫做“海豚塔”,外形就像三條大海豚。光吊裝這三條“大海豚”,就用了整整一年的時間,他們中最高的109米,兩邊稍矮的也有108米左右,相當於36層樓高,重量超過2600噸。

四、基於鄰近香港國際機場航線限高和伶仃洋航道滿足30萬噸輪船通航的需要,港珠澳大橋最終選擇了集橋—島—隧於一體的設計施工方案。這條世界最長的海底沉管隧道由33個巨型沉管組成,每節管道長180米,寬37.95米,高11.4米,單節重約8萬噸。共有33個這樣的沉箱構成了港珠澳大橋6.7公里的海底隧道。島隧工程是我國首條外海沉管隧道,也是世界唯一的深埋隧道,作為一個開創性的工程。這是世界上最長的鋼結構橋樑,僅主樑鋼板用量就達到42萬噸,相當於建10個北京鳥巢或60座埃菲爾鐵塔的重量。我國技術人員創造性地提出“半剛性”沉管新結構,與國外專家提出的“深埋淺做”方案相比,節省了工期。

五、無線聲吶深水測控系統被稱為沉管安裝對接的“深海之眼”,能通過計算機和無線聲納設備精確判定沉管在海底的位置、角度,大大提高安裝的速度和準確度。該系統由港珠澳大橋島隧項目聯合日本三清公司合作歷時一年多自主研發。作為舉世矚目的超級工程,港珠澳大橋不僅代表著中國橋樑的先進水平,也是展示各國創新能力的超級舞台,包括來自丹麥、美國、荷蘭、英國、日本、德國、瑞士、土耳其等多個國家的橋樑專家紛紛參與其中。經過兩年多的實際應用,港珠澳大橋島隧項目不斷完善優化無線聲吶深水測控系統,這一系統在國際深水施工領域都具有推廣價值和應用前景。

六、港珠澳大橋是國內第一次採用機器人焊接的鋼橋,保證了焊接工程質量和建造效率。

七、海底隧道進行諸多科學實驗,根據實驗測試,隧道防火設施能在1200℃高溫下,保證沉管結構在2小時內不受破壞。人工島設立有海上救援平台,如果隧道內發生事故,救援力量3分鐘就能到達;若橋面發生意外,5分鐘至7分鐘內趕到。

八、我國首創了外海大直徑深插鋼圓筒快速築島技術。海底隧道的入口和出口是東西兩座人工島,每座都相當於3個足球場大小。按傳統圍堤築島工藝需3年成島,將對海域環境造成嚴重影響。而港珠澳大橋按新技術方案,一次性把直徑為22米的120個巨型鋼圓筒插入海底,在中間填土一次成島,中國人創造了221天築成兩島的世界工程紀錄。

lis1.jpg

雖然是一座大橋,但管理其實非常繁複,運營中的大橋恍如一個社會治理的系統工程,比如大橋開通後對粵港澳產業布局及產業轉移的影響,以及對車流量預測的影響,大橋運營的目標和策略要體現大橋建設的初衷和大灣區基礎設施的定位,大橋收費標準要考慮不同運輸企業,車輛的差別,亦要兼顧粵港澳大灣區四通(物流通、人才通、信息通、資金通)的需要,增加通關方便性和電子化通關,增加穿梭巴士,充分利用大橋,利用大數據技術助力大橋高效運營管理;希望三方口岸增加停車及服務設施,方便車輛停泊及人員過境。等等。

本人從普遍市民角度,提出了如下意見和建議:

一、港珠澳大橋是大灣區公共工程,建議將這一因素列入定價考量。充分使用和有效率運營是大橋成功的最主要標誌。

二、建議定價標準亦需參考國內其他大橋現行每公里收費標準,通車初期盡可能以低價、便捷、安全作為市場吸引。

三、大橋通車的初期,應設置更多優惠措施,吸引更多車輛和人員使用大橋。運用大數據技術輔助大橋運營。

四、希望在大橋上舉辦一年一度的港珠澳大橋國際馬拉松比賽。開通市民至中途人工島觀光(非過境)優惠安排。

五、大橋更多運用環保技術和清潔能源,如太陽能燈光照明、污水處理等等。

六、從大橋收費收入中撥出專款,成立或資助中華白海豚基金或保護基地。

七、建議習近平主席為大橋題字並主持大橋通車典禮。

這次聽證會,是一個在”一國兩制”框架內,三地重大基建項目的運營管理公開諮詢和聽取社會各方意見的很好嘗試和實踐。增加了透明度,提升了決策的科學性和政策的公信力,也是政府提高施政水平的一大標誌。

目前,港珠澳大橋預計2018年第三季度正式通車,並每天24小時營運。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目前中國公路橋樑總數接近80萬座,鐵路橋樑總數已超過20萬座。筆者不是「厲害了我的國」的鼓吹者,但中國是世界第一橋樑大國的地位,應該是當之無愧的。

    鮑渤  2018-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