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國偉:《施政報告》需要深化房屋措施

2018-09-24
招國偉
公屋聯會總幹事
 
AAA

house1.jpg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將於10月10日發表上任後的第二份《施政報告》。要前瞻就必須要回望過去,制定正確的路向。

房屋問題仍然是政府施政的重中之重,過去積壓下來的問題每況愈下,先作總結。公屋平均輪候時間大幅上升至最新公佈的5.3年,繼續創18年以來的新高,升勢預計持續不斷,輪候公屋的申請宗數,依然維持約27萬宗,不少仍屈居於劏房、工廈之中。未來數年的公營房屋供應量平均每年約2萬間,仍遠低於《長遠房屋策略》建議的目標,供應失衡情況未見改善;在私人樓價方面,截至7月,差餉物業估價署表示本港私人住宅售價指數已連升28個月,並連續21個月創新高,租金指數持續上升,這就是目前香港房屋問題的苦況。

公私營房屋需調整至七三比

針對上述情況,筆者認為政府應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有更多深化措施。首先,在公私營房屋的土地運用上,必須作出調整。特首在6月期間,推出多項房屋新政策,調撥了9幅私營房屋土地作興建公營房屋之用,亦改變了多個資助出售房屋的定價機制,無疑會刺激市民對公營資助出售房屋的需求。建議公私營房屋比例由目前的6:4,調整至7:3,增加更多公營房屋的供應量,當中可以增加資助出售房屋的供應,既回應置業訴求,同時透過出售單位回收綠表公屋單位,增加編配的數量。

在公屋供應長期短缺的情況下,“三年上樓”承諾已嚴重偏離,大力推動過渡性房屋是必不可少的舉措。目前,過渡性房屋包括有社會房屋共享計劃、組合屋計劃,房委會及房協推行出租重建屋邨空置單位計劃,以及出租未補價資助出售房屋計劃等,這些都是值得支持的。不過,前兩項都是由民間主導,成效不高,建議政府應該作出更多的承擔,如由政府提供閒置土地,興建相關的組合屋單位;亦可研究租務寬免措施,提高“良心業主”出租單位或私人發展商出租閒置土地的誘因,支持過渡性房屋的供應。還有一點是,目前房委會的石籬中轉房屋,入住率僅約三成,大可利用逾千個空置單位出租予輪候公屋三年或以上的申請者,即時可紓緩不少基層的住屋壓力。

應考慮實施租務管制

在提供過渡性房屋的同時,給予租金津貼無疑可為基層市民減輕租住房屋的開支,並且在實施“租務管制”的爭議上,政府亦可推行公眾諮詢的工作,讓社會有更全面的討論,制定更完善的租務政策,正視已被扭曲的租務市場。

房屋問題已經到了水深火熱的時刻,房屋土地資源向公營房屋進一步傾斜是必須的,否則難以達到建屋安民的目標。政府必須要積極、有為,否則房屋問題將會成為民怨的爆發點。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