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特飲》:出「風癩」提示你要多休息了

2018-10-22
陸彥維
註冊中醫師
 
AAA

 shutterstock_421337200.jpg

快到11月,街上開始有寒意,但天氣間中悶熱,香港秋季又短,我們都未有空將衣物換季,大部分人繼續穿短袖。正因時常受風,春秋風候轉變時「出風癩」來求診的病人特別多。風癩又名蕁麻疹、風疹,單看名字就知跟「風」有關。中醫認為疾病有分內外病因,而外在因風邪引起的病有幾種特徵:
1. 沒有固定發病部位,一身遊走,每次發作時都有不同形態
2. 風邪是一種陽邪,帶有熱性,因風邪而起的病多有發熱、色紅、腫起、痕癢的情況
3. 發病多數表淺,多發病於頭膚或頭面部,較少深入身體內裡
4. 發病時間短,病發後多於數小時後消退
以上特徵都與風癩有密切關係。

shutterstock_602377199.jpg
風癩沒有固定發病部位,一身遊走,每次發作時都有不同形態。

但是風癩發作時,誰不想找出致病原因,難道單是受風就會引起風癩?多數病人都會將病因歸納為「敏感」。敏感這詞語是100%沒有解釋到你的病因,如果你不能確定致敏因是什麼。很多病人因為自以為敏感,就自行帶口罩、不外出、不吃辛辣、海鮮、牛肉、水果。一時慌張問題不大,成年人不會堅持很久。不過小孩發病的話就是家中失去民主的悲劇誕生。
 
風癩的真正病因可以成千上萬,真正值得病人留意的是身體的適應能力何時變得那麼壞。如果因為鉛浮粒子、路人的香水、衣物纖維就能使你發病,你能想像一天被派往更污染城市工作生活嗎?
 
風癩就是身體表面受外物入侵,與其怨天認為自己「敏感」是個不幸,不妨換個角度,看成身體正在發出警報,要你盡快改變生活習慣,應該放下沉迷的工作、美食酒菜、手機遊戲,是時候打理好身體了。看中醫時常說病人有風、寒、濕、熱,這些病因其實無人能避,亦無處不在。幸好,「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正是中醫最核心的理論。身體氣血流通,抵抗力充足,外物又怎能輕易攻破身體防線呢。

小懲大戒,下次身體再給你個「二級警報」時可能已是一場大病。
 
秋冬轉冷的季節除了應該穿外套保暖,日常亦可沖服一些簡單補氣飲去補充氣血,增強抵抗力。風癩發作時建議找醫師診症。
 
newnew.PNG

黃耆補氣飲
北耆3克
紅棗 1粒

補紅棗用手撕碎,連同北耆同放杯中,用熱水150ml沖約10分鐘即可飲用,感冒初期不宜飲用。

陸彥維註冊中醫師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