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德財:本地大專教育及科研應如何配合大灣區發展?

2018-12-03
華德財
會計從業員
 
AAA

u1.jpg

近來西九高鐵站、港珠澳大橋先後啟用,外界都期盼能更好把香港與內地發展融合,配合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和粵港澳大灣區規劃,推動香港的經濟發展。雖然本港有關基建「硬件」準備得如火如荼,「軟件」的重要性亦不能忽視,當中教育及科研正是本地配合大灣區發展的重要軟件,也是未來本港能否善用大灣區優勢的關鍵。

兩地教育未來應配合大灣區發展作更緊密合作,香港高等教育本身也有其獨特優勢可出貢獻。英國《泰晤士報》2018年全球二百強大學排名中,香港大學、科技大學、中文大學、城市大學和理工大學均榜上有名,可見香港高等教育質素獲國際肯定,容易吸引不少國際人才,當中不少具國際視野及最新穎的科技研究技術,具備教學和科研創新能力,帶來不少科研成果及技術,使這些大專院校有力在大灣區建設上作出貢獻。

但目前本地院校科研創新的最大阻力,主要是科研經費不足。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提供的資源很有限,大大限制了研究規模,即使吸納到優秀人才,研究的規模和深度都受到掣肘,使不少人才都慨嘆「英雄無用武之地」。最近的施政報告中,林鄭月娥特首亦看到這「痛處」,把創科撥款進一步增加,強化目前有關的評估及撥款。今年年中,中央批准香港科研機構直接申請國家科技項目經費支持,也有助紓解院校的燃眉之急,但如何能更快推動本地的科研更上一層樓,追上國家的進度?

既然目前本地的科研規模仍未到位,應先加強與內地的院校合作,取長補短。香港知名院校若能落戶大灣區,促進師生交流,可把本地的人才、技術、國際視野,配合大灣區城市的院校科研資金、科研配套、創科企業市場,以及相關的地方政府政策,共通打造大灣區成國際創科教育及科研基地。

香港地小人多,加上長久以金融服務業為主的經濟發展模式,大大窒礙了香港的創意及科學發展。父母一輩反對子女從事科研,而年輕人耳濡目染下也很少選擇攻讀有關研究,即使近年政府有意於創科方面勵精圖治,也難以短期內根本改變過來。故政府及有關院校應發揮香港「一國兩制」獨特優勢,深化與內地教育合作。類似合作其實早有先例,浸會大學早於2005年與北京師範大學合作,在珠海創設聯合國際學院。該校校長近日更表示有意探索建立粵港澳三地聯席會議制度,使粵港澳教育合作從聯合舉辦大灣區大學生運動會、藝術節等文化活動做起,再研究高校學分互認、師生交流等資源共享,值得特區政府作評估研究,協助本地院校將之採納推行。

隨著港珠澳大橋落成,連接內地高鐵網的廣深港高鐵通車,本港與大灣區交通大為改善,不但有助兩地人才流動,更有利本港融入大灣區教育,加強兩地創科教育及科研,支持國家創科行業的發展,以發揮大灣區規劃帶來的經濟效益。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