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正察:利用資歷互通,促進香港青年參與大灣區發展

2021-04-09
政策‧正察
團結香港基金政策研究院
 
AAA

443242.jpg

撰文:團結香港基金教育及青年研究主管 郭凱傑、助理研究員 鄺蕎析

粵港澳大灣區自2017年以來開始擔任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國家新發展格局中的一個關鍵角色;而國務院於2019年公佈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進一步肯定了大灣區在國家發展戰略中的重要性。大灣區擁有諸多的優勢,人口多達約7000萬,更已成為國家數一數二的經濟核心重地;多間國內尖端科技公司及跨國企業已在此設立總部或分支,更有不少大型香港企業進駐大灣區各城市,吸引全球的頂尖人才到當地大展拳腳。然而,本港的青年卻相對冷淡;大量調查顯示,過半的青年都卻步於嘗試到大灣區就業。

粵港澳大灣區三地在政治體制、經濟環境、法律體系、及文化背景等方面各適其適,而這些多元的地區特性一方面構成區域的競爭優勢,卻也成爲了三地人才流通的桎梏。各地難免存有差異,包括不同的貨幣和關稅區等;要打破這些局限,其中一個方法是從人才要求這方面入手,由政府就人才政策、配置、流動等方面開拓互聯互通的路徑,支持大灣區的高速創新及發展,更能讓本港青年從中受益。就香港政府於2021年1月推出的「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當然有助於推動香港人才初作嘗試,到大灣區開展職業生涯;然而,此計劃僅為一次性的誘因,並限於涉世未深的青年。要使兩地人才互通持續進行,兩地之間需要建立一個學歷、資歷及工作經驗的互認機制。

深圳市教育局日前發佈的2021年工作要點,表明粵港澳三地的教育及資歷體制需全面接軌,方能創造更多學習、就業,和進修機會,培育下一代人才。當中訂出了於大灣區制定「四互」合作機制的重點工作:分別爲「教授互聘」、「課程互修」、「學分互認」,和「文憑互授」,目標為吸引一眾精英學生、院校,和學者到大灣區發展,打造大灣區成為國家一流的教育重地。文件亦詳細列出了更多措施,如共建粵港澳大灣區職教培訓中心、開放港澳籍人士可參加教師資格認定和招聘、支持建設20個社區學院和20個行業培訓學院,及建立學分累計認證轉換制度等。

123232.jpg

香港的資歷架構於資歷互認這方面可以派上用場。資歷架構至今已沿用超過15年,運作相當成熟,當中受認可的課程會按資歷級別制度劃分為七級,再將學術資歷和工作技能或經驗掛勾,並涵蓋學術、職業專才及持續進修及培訓等不同範疇。事實上,廣州的資歷架構正是參考香港而建立的。這正正為兩地的資歷互通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政府不應固步自封,而是應和大灣區各市政府協商制定一個大灣區通用的資歷互認機制,如讓港人所持有的資歷、尤其是專業資格在內地或澳門受認可,甚至轉化為當地同等的專業資歷。因此,香港的從業員可以無需重新通過冗長的認證過程,便可以到大灣區發展,為香港人移居大灣區工作大開方便之門。同時,這亦可提升香港專業資歷在區域内的認受性,方便當地企業按照香港的學歷或專業資歷作為職位的要求,從而聘請更多港人到大灣區就業。

積極發展大灣區資歷互認互通,一方面能為年輕人才未來就業、創業提供更多空間,另一方面更能促進大灣區人民在經濟、商業、文化等層面上的合作,配合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長遠發展。香港工作人口必須跟隨國家的發展方向,積極自我增值,方可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在全球經濟體轉型的前提下維持自身競爭力。

 
延伸閱讀
  • 教育對本港未來經濟發展至關重要。要建立一個具有競爭力,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庫,就需要政府、業界、院校等的持份者攜手合作促進多元人才發展,推動全民終身學習。香港必須重新構想教育制度, 才能迎接風起雲湧、瞬息萬變的新時代!

    政策‧正察  2021-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