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倩蕾:粒粒皆辛苦之番外篇 去日本托米vs香港製造

2018-12-07
黎倩蕾
80後平凡OL
 
AAA

香港人喜歡去日本血拼,薯片碗麵時令水果,五花八門,我算是比較例外的港女,一來覺得香港乜都有,二來去旅行不是水貨客,不過今次去東京旅行就不同,皆因網上買廉價機票㩒錯掣,誤買25公斤行李,問題來了,平日去旅行,行李都不過10公斤,如何是好?向血拼達人救教,她說「溝淡」行李費損失的最佳方法,就是買日本米,1公斤起標,5公斤最扺,買2包已10公斤云云。

shutterstock_1082229740.jpg

(Shutterstock)

以為小友大整蠱,但原來香港人大手買米水貨到港真的大有人在,有人甚至瘋狂去去日本靚米之鄉新瀉朝聖,既可見證農夫粒粒皆辛苦,又可順便買新米,貪新鮮。其實新米,即在收割期內3個月的米,較新鮮,飯質較軟;舊米是放久了的米,飯質較硬,所以,新米的價格一般會較舊米貴,但新米是可遇不可求,自然有價有市。

其實我除了覺得日本的飯好食,對日本米無大感情,不過因為今次「被迫血拼」,認真找資料,看到好多故事,就慢慢培養了新感情。原來,新瀉古名叫越後,全國聞名的越光米,全名正是越後的榮光。除了新瀉,北海道的米也很出名,日本全國各地都有比賽,部分「名種米」,米袋除了介紹水土和口感,甚至會介紹主理的農夫,好似手作職人,附型仔頭像,部分品牌做足幾代,貫切日本人仔細認真的傳統。

靠山食山靠水食水,不同國家皆然。日本橋附近好多特定地區的土特產店,以地區分,可能東京特別多異鄕人,遠道來到城市打工,就如北京上海和很近我們的深圳,一囗家鄕米,正好解鄕愁。事實上,日本米品種超過300種以上,但市面上常見的種類,卻沒有很多,有能進口到香港的,更鳳毛鱗角。隨著飲食文化多樣化,加上低糖減重的飲食潮流,對於白米的重視程度,亦確實實不如以往。

shutterstock_320668721.jpg

(Shutterstock)

翻查資料,港人每人每年平均消耗43公斤米,超過一半來自泰國、其次為越南。不過,要數港人最愛的米,除了泰國「茉莉香米」外,或許便是價錢相差逾3倍的日本米。東灜米香軟帶甜但價錢貴,皆因每年只有一造,生長時間較長,米質自然最靚,反觀泰國米一年可有4造,人力成本低加上產量高,價錢特別有競爭力。

正所謂百貨應百客,除了日本米和泰國米,近年重視本土製造的香港,在大嶼山、八鄉、塱原及新田一帶,亦有人力推復耕稻米計劃,由收割稻穗到將稻穀打磨成白米,全部「香港製造」。在今日寸金尺土的香港,無疑是古老又新鮮的思維,至於產量、囗感,是否具競爭力和效益,還是在多元社會下,可以自給自足也是一種選擇?這樣的深層意義,也許較「邊隻米好食」更值得反思和討論吧。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長遠來說,生態旅遊可以維持整個生物圈平衡和令到人類更文明。在這個疫症蔓延的時期不妨嘗試生態旅遊,回到大自然的懷抱吧。

    梁沛健  2022-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