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添生:全民健康 有何良方?(上)

2019-01-16
林添生
公共政策及事務顧問
 
AAA

SU1.jpg

現代社會更多人追求健康生活。所謂「病從口入」,其實不單指吃了病菌,也指不良飲食習慣導致都市人不少慢性疾病。究竟政府的公共政策可否幫到市民吃得更健康?

新加坡政府當機立斷 減糖也減醫療負擔

全球成年人罹患糖尿病的比率由1980年的4.7%上升至2014的8.5%,增幅接近一倍。於2015年,全球估計有160萬人死於糖尿病。冠心病、糖尿病等長期病都可以由長期高糖分的飲食習慣所致,不少國家亦已開始考慮不同政策,嘗試改變民眾的飲食習慣,希望能提升整體國民健康。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於2017年施政演說中提出三大施政方針,其中一項是對抗糖尿病。全球有六成的糖尿病患者來自亞洲,新加坡的情況更令人憂慮。據調查,每位亞太人士每日從飲料中平均攝取糖分6.08克,而新加坡人的平均高達11.99克,該國每九人就有一人患有糖尿病,每年約有1200名糖尿病患者要裝上義肢。高達一成的糖尿病患者為新加坡醫療系統帶來沉重壓力。

有見及此,新加坡衞生部已經與七大飲品集團協定改良其產品,集團旗下的瓶裝和盒裝飲品的糖分含量需於2020年前降至不高於12%。

營養標籤提高透明度 但資訊過繁過簡均添亂

近日,新加坡政府就如何規管預先包裝含糖分的飲料進行公眾諮詢,望進一步限制飲料在國內銷售,減低國民糖分攝取量。

諮詢內容主要涉及四個方案,分別為:

- 強制性營養標籤;

- 限制產品進行針對兒童的宣傳;

- 向生產商徵收稅項;以及

- 全面禁止預先包裝含糖分的飲料在國內銷售。

營養標籤在國際上公認是有效、容易執行的制度,目的是提供更多資訊予消費者,協助他們作出知情、健康的選擇。現時新加坡市面上,符合營養要求的飲品包裝上均印有「健康選擇標籤」(Healthier Choice Symbol),有八成民眾表示標籤有助他們選擇更健康產品。

政府建議參考英國和法國等,引入分級制營養標籤,將高糖分、普通及低糖的飲料以顏色或數字標籤區分。業界普遍認同營養標籤的效用,但擔心過於複雜(例如提供太多項資料、分級太繁複)或過分簡化(例如只標籤某產品為「紅色」、「不健康」)的標籤,都會令消費者無所適從。

除了營養標籤,筆者認為政府亦可以考慮在資訊上,加入主要營養成分的每日建議攝取量,這方便消費者作參考之餘,亦為消費者提供更全面的健康資訊。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