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緣何成功?美專家另類觀察

2019-03-13
 
AAA

U1.jpg

當美方在貿易談判中要求中方進行結構性改革時,美國知名中國經濟問題專家蓋保德(Albert Keidel)卻提出在美國學界顯得「另類」的觀點。他認為,中國成功的經驗正源於在自身設限與外來佔有之間求得平衡,通過政府主導的力量進行經濟調控;美中貿易談判背後的黑暗力量來自美國對於中國成功可能在安全上影響美國的恐懼。 

在美日研究所(USJI)與喬治·華盛頓大學日前舉行的「改善中日關係:對亞洲經濟與戰略多邊主義意涵」研討會上,現任喬治·華盛頓大學兼職教授的蓋保德提出了上述現在美國學界會被視為相當「不合時宜」的觀點。他對中評社表示,難以想像中國政府會按照美國的要求,撤除政府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曾在世界銀行任職的蓋保德認為,中國、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共同的一條成功經驗就是在對外開放的過程中,在設立障礙(handicaps)與外來佔有(penetration)之間求得某種平衡,在極端保護主義與發達國家大舉進軍之間尋找中間地帶。他相信,中日雙方應當通過「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的談判進行協作,為多邊貿易投資協議設立一套「東亞標準」,並且利用「一帶一路」這樣的機會進行合作,將「東亞標準」應用於其它急需發展的窮國。 

最近完成專着探討中國經濟崛起的蓋保德在研討會上總結了中國的成功經驗。對內工具包括:投資佔GDP比例高達30%到40%;設立總的投資管理機構;投資強調公共產品;國家發展銀行運行良好;不獨立的中央銀行;漸進的國內金融自由化;為避免長期瓶頸進行補貼;有效約束不滿於發展項目團體帶來的社會不安。對外工具包括:貿易保護所有新興領域;鼓勵加工貿易的外商直接投資;對外國金融流動的嚴格監管;嚴格迴避貨幣升值;積累外匯儲備;公共開支不借外債;與外商直接投資相關的技術獲得;海外學習訓練的成熟工人;沿海市場自由化試驗區。 

U2.jpg

在西方崇尚自由市場的政治經濟學人看來,中央銀行必須保持獨立,但曾擔任美國財政部東亞事務辦副主任的蓋保德認為,過度強調中央銀行的獨立,就會讓中央銀行受制於銀行業,過於專註金融價格穩定與銀行資產安全,不願意向利潤較少的基礎設施和公共產品投資。他指出,補貼作為國有企業的「暗號」,就是要國有企業即便不是最有利益的事情也要去做,以突破長期發展的瓶頸。 

蓋保德承認,中方的做法在西方常被看成是扭曲市場,但他認為,這不是扭曲市場,而只是讓這些做法最優化,為中國這樣的國家所用。在市場狀況並非最佳的經濟體,需要一種引導式的做法,來處理成長過程中涉及投資貿易、技術獲得、項目空間等問題。為巴西、埃及等國政府借鑒中國成功經驗做參謀的蓋保德建議,正在主導美國退出後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CPTPP)的日本面臨重要機會,應當表現獨立性,在美中之間做誠實的經紀人(broker),因為美國推動的支持發達國家向窮國不受限制地完全進軍的極端觀點,明顯不是中國的選擇,而中國成功與日本、韓國是一樣明顯的。 

中評社記者問蓋保德:您說的這些成功經驗,正是被美國挑戰。您認為正在進行的美中貿易談判會否逼迫中國改變這些政策?蓋保德回應:這個談判不可能在事實上讓中國放棄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的領導地位,不可能改變中國政府在推進經濟長遠發展中發揮的作用。他認為,特朗普現在並不急於給中國施加更多制裁,也許最後可能會有一種口頭上挽回面子的方式,讓人聽上去覺得中國正在撤除對於經濟增長起關鍵作用的政府領導角色。 

作為美中經濟問題專家,蓋保德強調,中國人的生活水平還只有美國的七分之一到八分之一,還有長路要走,需要更多更好的投資,需要保持經濟較高的增長,難以想像中方會按照美方的要求撤銷政府在經濟中的主導作用。他指出,在貿易談判背後的黑暗力量來自於對中國成功的恐懼,擔心中國成為巨大經濟體所資助的軍力增長,至少給中國在東亞區域以優勢,來抵消美國的區域進入與阻絕能力,從而給美國帶來安全挑戰。他認為,這是美國現在對華政策更深層次的思維,而不僅僅是關於貿易。

 

本報道轉載自 《中評社》。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