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德財:三隧分流方案拉倒 突顯政府與政黨、學者、業界溝通的重要

2019-04-01
華德財
會計從業員
 
AAA

TUNNEL1.jpg

最近政府第二度提交三隧方案,但再次因未獲足夠議員支持而收回草案。但筆者認為,關鍵在於輿論普遍認為兩隧收費過高,政府應該更有效地解釋方案予市民和政黨,包括方案帶來的成效和好處,並且提供更多可供選擇的方案。

市面不少就三隧分流的評論都流於表面,例如有意見建議隧道全面減價和交由政府提供補貼,卻完全忽略了香港的交通情況,未有從技術角度及可行性作考慮。筆者上周出席了一個雲集熟悉交通、工程和數據專才的論壇,由亞太區青年發展基金邀請了香港大學商業及經濟學系首席講師侯道光博士、理工大學土木及交通工程學系首席教授林興強、民主黨主席兼立法會議員胡志偉、以及前紅隧和西隧隧道經理黃賞為講者,當中不少專業觀點頗值得參考。

ba21cb42-582b-41f7-aa50-a40470477804.jpg

講者不約而同認為,政府於三隧分流方案進退失據,出於未能提出具說服力的論點,而且推行方案缺乏彈性。前紅隧和西隧隧道經理黃賞指出,紅隧營運人手及成本計算,隨著成本逐年增加,收費多年不變,早已入不敷支;故政府應明言方案不但要改善營運收支,更要透過「具阻嚇性」收費,使採用紅隧的駕車人士明顯減少,故不宜以漸進式加價。而且,政府方案本身劃一空載的士通過三條隧道的收費為15元,讓空載的士司機可選擇就近的隧道過海,減少繞路,又能變相讓巴士價格調低,受惠的是市民。講者又提到當紅隧和東隧的容量已經超出原先預估近半,減價或政府補貼只會推高需求,使未來塞車情況加劇。

由此可見,方案其實具不少更具說服力的理據,可惜政府拙於推銷,未能提出並透過媒體說服市民。另一方面,有講者亦提出加價並非解決三隧問題的唯一之法,例如可仿效新加坡2017年起的更新電子道路收費系統工作,預計於2020年,政府會免費為全國汽車更換電子感應器,有望做到按地區,甚至按行車距離徵費。英國倫敦近年亦研究撤銷交通擁擠稅,用「計量收費」制度取代,按照汽車駛入時段、時長、位置和同行距離,來計算出應收多少附加費。

ed65bee4-3957-49f6-81b3-148844144a9f.jpg

講者均贊同,政府過往「企硬」不願意微調「三隧分流」方案,換取政黨支持,是方案拉倒的主因。政府於最新方案研究實踐「擠塞徵費」,讓載客效率高或支持經濟活動的車輛,如巴士、貨車等享較優惠收費,私家車則須繳付較高的費用,以及引入不同時段不同收費安排,是一大進步。民主黨主席兼立法會議員胡志偉則建議政府進一步考慮其他補充方案,例如政府補貼隧道巴士營運,令隧巴收費減一至兩元。

筆者認同討論最後講者們的結論,政府應考慮提供更多「三隧分流」方案供選擇,並提供具說服力的論點游說持分者。現時雖然要多等幾年才能解決三隧問題,但不失為認清市民、持分者、政黨的立場和想法的好機會,政務官和問責官員未來再提交方案亦相信可更趨完善。今次論壇提出的討論讓參與者都大開眼界,可惜類似論壇在坊間不多。期望未來各類型智庫和組織多舉辦這類論壇,讓專業人士向公眾和年輕人多分析真實情況,避免社會對政策的討論停留於個人立場的表述。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筆者認為政府,特別是環保署和路政署,應扮演更主動的角色,以積極態度來解決因高速公路而引起的噪音污染問題,並藉著修改《保護海港條例》和檢視各現有高速公路和道路規劃與建設之際,推動更多有利民生和解決社區及環境問題的基建工程。現時國內外已有許多嶄新技術來建造不同形式和種類的隔音屏障,並有效避免影響駕駛人士視線。政府部門應多向鄰近地區和內地城市學習和取經,並與本地大學及研究機構合作,展開對紓緩噪音污染問題的研究和研發工作。在這基礎上,香港可進而出口相關技術和關連產品,並能帶動創新科技和環境保護研究發展,為海內外多個城市和地區帶來紓緩噪音污染的良方妙藥。

    鄺卓睿  2023-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