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觀察/跟風責罵日記者冷血的背後

2019-05-27
胡煒權
日本國立一橋大學博士
 
AAA

report1.jpg

在本月初,日本滋賀縣大津市發生一宗致命交通事故。一輛汽車撞向正在路邊散步的幼稚園學生隊伍,結果導致數名幼兒死亡。

發生致命事件固然使人悲痛,但好戲在後頭,真正的「高潮」卻是在事件後。肇事的「Raymond淡海幼稚園」的園長與辦學機構負責人在事件發生後不久,隨即召開了記者會,各大媒體記者自然蜂擁而至。其中,有部分記者因為問及園長的責任問題以及園長當時的心情等問題,導致園長情緒失控,淚灑當場,閃光隨即閃爍不斷,就好像等待著這一刻一樣。

然而,這個結果卻遭到觀眾在事後在各大媒體平台上齊聲批難,指責記者們冷血無情、「故意向受害者的傷口撒鹽」等。不只在日本國內,事件傳出後,鄰近的台灣和香港媒體也進行報導,以及報導了部分日本網民指責記者的事情,引來網民熱議和跟風批評。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筆者居住日本十年有餘,對於日本記者普遍存在「速食主義」、以譁眾取寵來吸引點擊率和收視率的問題深有體會,不過,這件事件的問題並不那麽表面,個別中文媒體「copy and paste」形式的報導沒有很好地將將這次事件的複雜性給說明出來,可以說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以下的幾個事實是我們「置喙」前必須知道的。

首先,肇事園方及其辦學機構是在事件發生後不久,就連警方都只公布了極少資訊的時候召開記者會的。換言之,記者趕到記者會時,大多都只是對事件的大概經過有了解,對於肇事的女司機和死傷者的情況,以至肇事的幼稚園本身也不甚了解。

這裡便牽涉到下一個問題:為什麼資訊傳達如此發達的時代和國家裡,記者掌握訊息還會這麽「慢幾拍」呢?那是因為發生事故發生地大津市所屬的滋賀縣沒有專屬的地方報紙去發布當地的消息,就連各大電視台也沒有在縣內設置分局,換言之,滋賀縣的事故新聞只能靠當地警方發佈消息後,再由滋賀縣鄰近府縣的新聞社「轉播」。

因此,當日記者迫問園長,從表面上看,直接批評記者職業操守問題,說他們無良涼薄容易,但當我們明白了背後的技術問題時,便不難發現整件事沒有那麽簡單。

Moral outrage的背後

話說回來,記者疑似為了要畫面,不經大腦地問園長事發後的感受,使園長淚灑當場,最終受盡了網民的批評。但要了解的是,要批評記者們不仁容易,記者之所以如此吹毛求疵,明知故犯,也是因為日本的報章雜誌要爭取讀者的點擊和購買,滿足他們的「求知欲」、道德觀和正義感。尤其是這次這種涉及弱小群眾死傷的事件,更能誘發讀者的關注和八卦心理,成為日本的一周熱話。

其實事件發生後,日本網民除了批評記者操守外,同樣不乏「事後孔明」的評論,或者責難幼稚園沒有未卜先知。這些身在日本各地的網民、讀者也沒有了解到上述的技術困難,只求找到可以批難的缺口,以滿足自身的道德觀。有趣的是,當批評記者的推文、留言在日本網路上此起彼落時,為傳媒記者說公道話的評論幾乎沒有及時出現,要到「風平浪靜」後才陸續出現在各大網媒平台上,足見是次記者失言缺德的事件也成為了他們行家的工具,交通事故本身倒是成了副次問題,而真正檢討傳媒行為的議論在就不了了之。熱潮過後,日本還是回到「一邊罵一邊看」的老樣子,而我們外國人則撿起這些二次報導來繼續自娛,繼續滿足我們的「道德義憤」(moral outrage),事件所引發的思考也就此被冷放一邊。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兩個村爭來爭去,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但爭沒用,要以事實說話,問題就在標準上。現代社會講科學,污水是髒水,對人體總是百害而無一利,但人體和自然界都有凈化能力,只要自然和人能接受就符合科學。那麼,就需要一個各自都能接受的標準。

    紀碩鳴  2023-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