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景祥:《上甘嶺》的現代版

2019-05-27
陳景祥
資深傳媒人
 
AAA

shutterstock_1131501650-928x522.jpg

中美貿易談判拉倒,形勢急轉直下。美國在5月10日開始對中國 2000億美元商品加徵關稅;中國隨即還擊,對600億美元清單的部分商品,分別徵25%、20%或10%關稅。

BBC引述央視5月13日《新聞聯播》,當晚用了1分30秒播出中方對中美貿易戰的立場:「對於美方發起的貿易戰,中國早就表明態度:不願打,但也不怕打,必要時不得不打。面對美國的軟硬兩手,中國也早給出答案:談,大門敞開;打,奉陪到底。」

央視播《上甘嶺》  意思不說自明

「奉陪到底」的延續,是中宣部發文,要求中央台電影頻道、全國所有省級衛視,自5月16日起在晚間主要黃金時段每天播放一部關於抗美的影片。結果央視電影頻道CCTV6從5月16日開始,連續3晚播出與抗美援朝戰爭有關的影片,分別為《英雄兒女》、《上甘嶺》和《奇襲》。CCTV6旗下的「1905電影網」稱,上述三部電影均表現出中國人不畏強敵的精神,激勵了中國人的士氣。

三部電影中以《上甘嶺》最出名,是「百度」稱為「中國十大經典紅色電影」之一(順帶一提,七八十年代香港學界的一首「流行曲」《我的祖國》即來自此部電影),講述1952年美軍在朝鮮中部三八線附近發動大規模攻勢,企圖奪取上甘嶺主峰陣地五聖山。據「百度」介紹,「志願軍頑強戰鬥了24天,最後一舉殲滅了敵人;上甘嶺戰役改變了朝鮮戰爭的形勢」。中國以這部電影來比喻目前的中美對峙形勢,意思何在,應該不說自明了。

貿易談判本來是「文鬥」,是在談判桌上交鋒,但央視播出「鼓舞全國人民士氣」的電影,則是兩陣交戰的「武鬥」,是在戰場上的你死我活。難怪有些評論推測,中美最終難免一戰!

從今年初中美貿易戰正式揭幕,美國一直對中國採取高姿態,從不同方面施壓。除了對中國貨加徵關稅,美國也不斷向華為步步進逼,希望全面封殺這家內地科技龍頭企業。對台關係方面,美國推動《台灣旅行法》,為美方高層官員訪台提供法律基礎;此外又提出要加強台灣軍事力量、增加對台軍售。至於高調「關注」特區政府修改《逃犯條例》,也被視為是打「香港牌」,藉此增加美國在貿易談判上的籌碼。

相比美方的高姿態和咄咄逼人,中國在貿易戰開打之後表現得極為低調,官媒極少發表評論,而且在公開行動上對美方十分配合,包括今年2月加碼向美國購入1000萬噸大豆,又承諾會大量購買美國產品。如此種種,予外界印象是中國設法息事寧人,希望最終能跟美方達成一份貿易協議,結束這場貿易戰。於是乎,很多評論都認為中方處於下風,有求於美國,所以一直都保持低調、克制。

到底是什麼原因令中國由「軟」變「硬」?中美談判拉倒,雙方各有說法。美方指中國是在即將達成協定的前夕大幅修訂協議內容,不願以立法去保證其承諾,改以行政措施來兌現,美方對此不能接受。到底中方要在協議達成前大幅修改的是哪些內容?涉及什麼範疇?美國要中國承諾什麼?有關內情,媒體似乎沒有披露什麼細節,我在一些群組中收到的一些「內情傳聞」,是美方要中國白紙黑字寫清楚,承諾願意全面開放大陸金融市場,並以立法形式落實。

然而,除非是在談判最後一刻提出,否則為何在外間都看好即將達成協議前夕,中國才大幅修改已承諾的內容?按常理,這並非貿易談判的慣例。

中方對於談判失敗的解釋,按新華社5月19日的時評,指美國在貿易談判中是「一個翻臉比翻書還快的對手」,又指特朗普的「極限施壓」(在談判「死線」前提出不可能的條件壓迫談判對手屈服)是一種上不得枱面的伎倆,更不適用於21世紀的國際關係。按中方說法,談判破局是因為美國以「極限施壓」手法壓迫中國,而非中國在最後階段反口推翻承諾!

中國態度轉變,亦同時調整了談判策略,不再低調回應,而是「邊打邊談」,擺出一副強硬姿態。然而,「邊打邊談」到底能否談得出結果?

據美國財經頻道CNBC引述消息人士稱,在第11輪中美談判失敗後,北京已叫停了美中貿易談判日程安排,雙方復會無期,談判似乎到了無法挽回的地步。

正如我在上周專欄說,貿易戰是求財,不是求氣,以中美之間每年幾千億美元的貿易額,是名副其實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家都承受不了「徹底破裂」的結果。事實上,談判不歡而散後,特朗普並沒有如事前所言立即對餘下3200多億美元的中國貨開徵額外關稅,並稱中美貿易衝突只是「小事」,姿態明顯放軟,為未來重開談判留了下台階。

中國方面,外長王毅上周六與美國國務卿蓬佩奧通電話,表示「中方一貫主張並願意通過談判磋商解決經貿分歧,但談判應當是平等的」。意思很清楚,中國願意繼續談。

強硬立場純因政治需要  毋須太認真

邊打邊談,激起民族主義情緒,是內地官方慣用手法,對日本和韓國皆如是;但在官媒上說得慷慨激昂,只是配合「鬥爭策略」的需要,在國際大氣候出現轉變時,彼此就會和好如初。現在央視重播《上甘嶺》,也是官方造勢顯示強硬立場,純因「政治需要」,毋須太過認真。

按過去經驗,中國對外談判不能示人以弱,否則必遭強硬派攻擊,「割地賠款」、「賣國求榮」一類的指控,對領導人的政治威信會造成致命打擊!現在中方展示的強硬立場,只是政治需要,妥協的空間完全操在政府手中。只要談判時機一到,中國政府可以隨時「收回」所有反美輿論宣傳,重新營造「友好」氣氛!

中美熱戰機率極微

至於美國對中國的言文攻勢,從副總統彭斯去年10月4日的演講批評中國發揮得淋漓盡致,然而另一個跟美國政府有千絲萬縷關係的智庫RAND Corporation去年10月發表了一篇報告,分析美國兩大對手俄羅斯和中國,卻有另一種觀察。報告題目為Russia Is a Rogue, Not a Peer; China Is a Peer, Not a Rogue: Different Challenges, Different Responses。報告指對美國來說,中國是對手,俄國則是流氓;中俄兩國都想改變現狀,俄羅斯的方法是攻擊鄰國、兼併土地,又在本國及海外暗殺反對派、干預外國選舉;相反,中國影響力日增主要來自貿易、投資以及發展援助,中國在短期內不會對美國構成威脅,但卻會造成長遠的挑戰。

報告提出幾點建議,在經濟領域,報告認為美國應保留和強化國際貿易和投資規範,「引導」中國在這些規範中營運。報告也認為,中國在科技上急起直追,美國必須加大研發投資,留住外國科學家,加強本身的創新環境。

對俄羅斯,報告主張美國要圍堵其力量擴張,對中國則毋須如此。簡單地說,美俄的對峙將會在地緣政治和軍事,中美則在經貿金融和科技。很明顯,目前形勢正是如此。換句話說,中美貿易戰會打下去,但兵戎相見的熱戰機率則極微。即使重播《上甘嶺》,也不必過分擔心!

 

 

文章原刊於《明報》。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雷蒙多訪華反映了美國既想擴大又想限制對華貿易的矛盾心態。美國既要考慮追求更高水平自由貿易、繼續深化全球分工網絡和國際統一市場所帶來的風險,又要考慮徹底轉向排他性市場分割和技術控制、破壞過去一手締造的全球供應鏈的成本。

    馬雪  2023-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