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武:中美的未來難從歷史中找到答案

2019-06-14
周德武
大公報副總編輯
 
AAA

ef15342066e0a53a825b2f3b97c33ea8.jpg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在《大外交》一書中寫道,「政治領袖的最大挑戰是時間壓力。學者沒有風險,如果結論錯誤,大可推倒重來。「政治領袖卻只有一次選擇,一旦出錯便覆水難收」。用這句話來形容中美關係的走向,再貼切不過了。中美關係的重要性和複雜性不言而喻。

中國領導人多次對美表示,中國的所作所為不是另起爐灶,只是對現有體系的補充和完善。儘管苦口婆心,但美國人就是不信。

在美國戰略家眼中,美國不僅看意願,更看重能力。光有意願,沒有實現意願的能力,美國人不在意;而一旦具備了這個能力,卻說沒有這樣的意願,美國人則不會信。在西方人的思維中,逢強必霸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但問題在於,影響力和霸權是兩碼事,「負責任的仁慈大國」與「恣意妄為的霸凌」是兩種不同的表現形態,前者是王道 ,後者歸於霸道 。

美國無法遏制中國,中國也無法扳倒美國,這是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前幾天的忠告。從歷史來看,美國雖有戰勝蘇聯和日本的先例,但「前蘇聯在軍事上是超級強權,而在經濟上卻是侏儒;日本在經濟上是巨人,但軍事上卻無足輕重」。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即將達至美國67%的黃金分割線,與當年蘇聯、日本國內生產總值只有美國的30%左右相比,簡直不是一個量級。

承認現實是邁出正確決策的第一步,但這個過程有時曲折而漫長,特朗普的做法是試圖從歷史中尋找答案:貿易戰採取對日的打法,由當年的操刀手萊特希澤主導;政治戰、科技戰則採取對蘇的打法。綜合而立體的混合型戰法大有把中美關係推向新冷戰的邊緣。一些美國專家擔心,中美關係可能朝着不可修復的方向「自由落體」。

近兩年來,美國遏制中國的話題不再遮遮掩掩。國會、軍隊、學者、大學等都加入到反華大合唱之中,美國國務卿等高級官員不遺餘力遊走世界,使出渾身解數,動員盟國構築遏華統一戰線。尤其是美國斬斷華為供應鏈的做法,極大改變了中美貿易摩擦的性質,邁出了中美經濟和技術脫鉤的危險一步。

令人欣慰的是,美國這一輪封殺中國的做法,國際社會呼應者寥寥。英國明確告訴美國,用不用華為,將由英國自己作出決定。世界已經深度一體化,中國已成長為經濟巨人,中國巨大消費市場所形成的磁力將吸走世界上每一顆鐵釘。英澳日等國領導人均在不同場合表示,讓其在中美兩國之間選邊站隊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處在第三方位置的「旁觀者」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則呼籲世界接受中國崛起的現實,以及讓中國更多參與世界新規則制定,同時也不忘記提醒中美雙方,「必須從對方的角度來看待問題」。

不久前,中國政府發表了對中美經貿談判的白皮書,用大量的事實披露了談判受挫的真相,國際社會反響強烈,認為這是一篇很有說服力的報告。可以說,自中國自身的角度出發,我們對談判的立場及思考闡述得再清楚不過了,但我們對美國挑起這場貿易戰的真正原因理解是否到位呢?

美國看似不理性的做法,尤其在貿易逆差問題上的說辭,在許多經濟學家眼裡近乎「經濟文盲」,但特朗普對此卻有着宗教信仰般的堅持。其實,我們必須從美國的選舉政治邏輯看待這個問題。

特朗普的當選本身就是美國分裂的產物。奧巴馬夫人就曾尖銳批評過,把特朗普推上總統的寶座,說明美國價值觀的淪喪,道德標準不再追求高線,而是在比低線。多變、善變及易變的特朗普將世界推向了巨大的不確定性之中。看似毫無章法的他,其背後有自己的一套行為邏輯。一方面,在特朗普眼中,只要保持老大的地位,採取什麼手段他都不介意。

另一方面,美國看似正在與中國下一盤更大的棋。其背後的動因是,建制派的戰略家們本來對特朗普並不看好,但特朗普的當選讓共和黨的精英沾光不少,他們乾脆順水推舟,借特朗普之手把中美關係往競爭對抗的道路上牽引。

實際上,特朗普本人更多受制於選舉政治的邏輯。2016年,特朗普比希拉里少了289萬張普選票而當選總統,勝得有點偶然。對連任看得如此之重的特朗普,需要繼續穩住基本盤。

支持特朗普的選民的邏輯是,過去他們過得很苦,無人關心,現在依然很苦,但至少有特朗普替他們說話。所以,特朗普出台了許多看似衝動的政策,其實背後站着一群在全球化中沒有受益的群體。

然而,製造業的回歸之路非常難。奧巴馬時代就曾做出種種努力,但效果不彰。所以,特朗普出此狠手,試圖切斷中國產業鏈,大幅度降低跨國公司海外利潤所得稅。如果說過去一些企業還在觀望的話,那麼,現在一些企業主真正開始思考「是該回去」的時候了。從經濟角度計算貿易戰的得失已沒有意義,在沃爾瑪買到便宜的東西固然重要,但擁有一份工作事關人的尊嚴。從宗教意義上說,擁有一份工作的意義完全超過了我們常規的思維視角。按照基督教新教教義,把崇尚勞動與敬業視為核心價值觀,特別是把工作干到極致,掙足夠多的錢,就可以升入天堂,否則將來就要下地獄。從這個意義上說,特朗普給了失業人群,特別是白人藍領巨大的精神撫慰。從中我們不難看出, 中國與墨西哥「躺槍」也在意料之中。

修昔底德陷阱的最大教訓是,一個國家的崛起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另一個國家充滿了恐懼。正如美前駐華大使洛德所言,「美國對中國崛起的反應過度了」。著名國際政治學者約瑟夫·奈說,修昔底德陷阱理論「在傳達一種歷史是不可避免的感覺,其實是十分危險的」。如果未來中美雙邊對話與談判往創造就業機會這個領域靠攏,想必可以找到更多共同語言,有利於重構中美合作的民意和社會基礎,或可減緩中美經濟脫鉤的速度和烈度。

提高雙方指責的分貝不利於問題的解決。中美關係的持續緊張,對全球都會帶來不小的破壞。更何況,許多重要的難題如朝鮮半島局勢,核不擴散和氣候變化問題,都需要中美的共同參與。西班牙一句諺語說到:「旅行者啊,前頭沒有路,路是人走出來的」。中美關係的未來之路何嘗不是如此呢?歷史無法提供答案,穿過「無知與狹隘的高牆」,才是中美關係的希望之路。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公評世界》。

延伸閱讀
  • 一些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戰略界人士近年開始鼓吹「中國崛起到頂論」,試圖從發展預期層麵塑造中美競爭議題。美國塔夫茨大學教授邁克爾·貝克利等人認為,由於老齡化嚴重、資源匱乏、財政壓力加大、西方對華脫鈎等因素,中國的發展會在未來數年陷入停滯,中國的崛起將會終結,中國在經濟規模上不會超越美國。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不僅難以維持自身對其他國家的經濟吸引力,也會因為內部的挑戰而變得更加具有「侵略性」,這構成了一種「崛起到頂國陷阱」

    趙明昊  2023-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