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論】團結是勝利 分裂是失敗

2019-06-17
 
AAA

shutterstock_1425188264_副本.jpg

過去一星期,相信不少香港人都不太開心,就算特區政府在星期六懸崖勒馬,但剛患重病的香港,又是否可以單靠一個記者會便可以痊癒?

香港回歸中國,前國家領導人鄧小平絕對最關鍵人物,而在《中英聯合聲明》簽署前,鄧小平於1984年6月22日提到:「中國政府為解決香港問題所採取的立場、方針、政策是堅定不移的……香港現行的社會、經濟制度不變,法律基本不變,生活方式不變,香港自由港的地位和國際貿易、金融中心的地位也不變,香港可以繼續同其他國家和地區保持和發展經濟關係……我們派軍隊是為了維護國家的安全,而不是去干預香港的內部事務。我們對香港的政策五十年不變,我們說這個話是算數的。」以上就是就是大家熟悉的「一國兩制」理論。

回歸至今差不多22年,「一國兩制」是否成功,不同人有不同的想法,可是在過去一星期在香港發展的事情,卻有點令人覺得為何特區政府會自毀長城。在鄧小平提出的法律基本不變原則下,香港卻因為台灣事件而修改法例最終引發大風波,尤其是在台灣多次表示不會接受修例而接收逃犯,加上多次改動後修例的原意已變得蕩然無存,那麼為何仍然要急於推行?

更重要是鄧小平提到,香港自由港的地位和國際貿易、金融中心的地位也不變,但修例卻引來各國恐慌,如果特區政府不是在最後關頭暫緩推行修例,香港的國際貿易、金融中心的地位卻會岌岌可危,「一國兩制」本應給予香港的五十年不變保障,差一點走不到一半便毀於特區政府自己手裡。

當然,聖人都會犯錯,更何況特區政府只運行了22年,可是犯錯後如何修補才是重點所在。故此,當6月9日大遊行後,特首曾表示感謝市民提出的支持和反對意見,因為市民對政府的監察有利日後的良好管治,這回應本應可以減低社會的撕裂,可是6月12日發生的事情,甚至星期六記者會的回應,不單沒有減少香港的撕裂,反而令大家失望情緒進一步加深。

事實上,一個領導人的氣量絕對應該比所有人都要強,就如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俄羅斯可以將現在最大的對手美國總統特朗普稱為朋友,就是一種氣量的表現,亦是政治藝術之體現,因為從來政治上都沒有永遠的朋友,亦沒有永遠的敵人。故此,無論是內部政治問題上,又或者國際事務上,如果繼續以敵我分明的方式行事,香港之特殊地位及角色,只會逐步模糊,而最終獲益的或許是區內其他國家,如新加坡早已虎視眈眈。

最後希望香港真的可以停止撕裂,尤其是在全球貿易壁壘越來越嚴重下,如果再自制矛盾,內憂外患只會令香港經濟前景將會更為暗淡,沒有人會因而得益。過去一周,任何陣營都沒有人贏、沒有人輸,亦相信沒有人希望任何國家可以乘虛而入,令香港失去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故此如何團結眾人,絕對是首要任務,只要多一些雙向溝通,香港人的猜疑自然可以減少,紛爭亦可以消除,令「一國兩制」繼續有效落實,同時令國際間少一個對中國、香港作出攻擊的藉口。

原文載於17/6《The Standard》專欄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