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百學生作品活化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9-06-27
 
AAA

 b109c0ad-48c5-45cd-bb7b-38b5f258ad43.jpg

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資助、嶺大與香港藝術學院合辦的「賽馬會『傳‧創』非遺教育計劃」展覽揭幕。

97a399f7-c563-4109-b8b6-e8a48133608a.jpg

展覽安排逾半百人的長衫時裝表演,呈現出傳統與當代的相融及變化,學生穿上自製的長衫化身模特兒穿梭於巨型搭棚舞台當中,以嶄新方式演繹個人作品。

現代人追求日新月異的科技,不過保留舊有的民間工藝智慧也相當重要。嶺南大學與香港藝術學院(香港藝術中心附屬機構)合辦為期四年半的「賽馬會『傳‧創』非遺教育計劃」,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資助,過去一年以紮作、剪紙技藝及長衫製作為重點課程,邀請傳統工藝大師及當代藝術工作者,教授參與計劃的19間學校、合共約900名學生,透過體驗式學習,傳承百年文化工藝精髓,並挑選逾百件學生創作的非物質遺產項目的成果展出。展覽今日(6月27日) 至 下月7日(共11日)在荃灣三棟屋博物館舉行。

fc032b00-8467-4bc1-a089-62d6ec89eacb.jpg

嶺南大學協理副校長(學術及對外關係)劉智鵬教授致辭時表示,今天年輕人生活在一個充滿物質的世界,百多年前的人則生活在較為缺乏物質的世界:「那時的人生活較為簡樸,於是要想盡方法,如何在有限的物質世界中,為生活添上色彩。」他又說,在製作竹棚、剪紙、裁紉長衫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背後,我們能注意到前人的心思、智慧、心靈手巧。今天我們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存、繼承及發揚光大,希望讓後人掌握前人的智慧,例如使用手機時,好好思考物質背後的精神,從而豐富生活的面貌。劉智鵬又期望活動在餘下三年能吸引更多人參與,取得更豐盛的成果。

1296444b-0994-4d34-ba26-da91be6c23d9.jpg

展覽由傳統搭棚師傅製作巨型搭棚裝置。

政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總監梁潔玲出席活動並致辭時表示,政府三年前將三棟屋博物館改成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摸不到的東西才稱為非物質文化,我們認為物質只是表面,其實『根』來自裡面的文化,特區政府愈來愈重視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她說,今次計劃推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都經常在人們身邊出現,但缺乏社區推動,期望計劃能達到傳承的目標,讓學生了解傳統工藝製作,並演化成新的藝術作品。

cd37a1b8-aaa1-4d3c-8cb8-7b6c1b26c43e.jpg

展覽現場非遺傳統大師更會親自示範吹糖製作。

為期四年半的「賽馬會『傳‧創』非遺教育計劃」結合教育、活化及研究,致力保育、推廣、重新定義及活化香港非物質遺產,承傳非物質遺產並復興傳統工藝,從而重新認識非遺、傳統價值觀和香港本土身份認同,並精選9種非遺項目,首年聚焦長衫製作,剪紙及紮作技藝,安排傳統工藝大師及本地藝術家在培訓課程中與學生互動,把非遺代代相傳。2019/20學年為吹糖、麵塑及木傢俱製作,至於2020/21學年則聚焦廣彩製作、白鐵器具製作及蒸籠製作等。

原標題:嶺大與香港藝術學院合辦非遺教育計劃首屆展覽 逾百學生作品活化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

文章及片段由嶺大傳訊及公共事務處黃德藍小姐提供

延伸閱讀
  • 在美孚的饒宗頤文化館與嶺南大學合作,變身成「嶺南歷史咖啡館」,嶺南大學表示,透過這個短期活動,希望讓校友和所有嶺南人重新連結,感受嶺南的文化底蘊,透過咖啡的香氣一起「品味嶺南」。所有到訪的嶺南校友將可免費兌換贈券而獲得一杯「紅灰特飲」

    2023-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