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修例風波中的香港如何走出僵局

2019-07-28
路易
香港媒體主筆協會會員
 
AAA

yll.jpg

修例風波發酵至今,社會撕裂,管治失效。香港需要考慮下一步如何走出僵局。

首先,政治問題還需政治解決。

當政治光譜兩端最激進的千分之一出動的時候,任何社會都束手無策。美國警權強大,面對1992年洛杉磯暴亂仍然無能為力;然而被很多人視為「種族主義者」的美國總統特朗普任上卻未出現大型暴力示威。這都說明只有有效管治才能限制極端勢力。 

這就是香港如今的困境。林鄭月娥政府面對亂局除了譴責暴力沒有實質行動,坐視事態惡化。當然在中央領導人對香港局勢尚無定論的時候,林鄭也是患得患失,只好以不變應萬變以免製造新矛盾。

由於國際局勢和香港對國家的功能,中央是否可能在北戴河會議後調整對港政策並確定接任林鄭的人選?筆者無意預測,但按北京的政治邏輯,建國70週年是向全世界展示國力的時刻,不容有雜音。香港局勢如不平息,可能會再有大規模示威,讓北京難堪。所以如果可行,十月一日前可能會有結論。

在此期間,林鄭必須做好一件事:用統一標準嚴肅打擊黑社會和極端示威者。 

元朗事件後,香港罕見的出現了市民恐慌不敢上街的情況。這直接反應社會對政府管治能力失去信心。此情況如果延續,將比任何遊行示威更可怕。管治失去民眾信心,很快人才和資金就會外流,香港競爭力將立刻清零,再精美的花瓶一旦打碎就無法復原。 

同時,不斷升級的暴力會助長其他極端勢力,所以警方和律政司必須立即做出維護法治的行動。

不論林鄭留任還是有新人接任,勢必要回應社會主流訴求。政府可全面調查事件各方,包括造成社會動盪的背景,政策因素,推行修例的方法,警方的處理手段和極端示威者背後的外部支持等,徹底清查這次史無前例的社會衝突的成因,以此緩和矛盾並為社會和解提供基礎。

香港在殖民地時期發生過幾場大規模暴亂,港英政府都進行了詳細調查。1956年雙十暴動後檢討移民安置問題,66年天星騷亂找出了政府行政、教育、青年歸屬感和殖民地政策等深層原因,間接推動70年代香港發展走上正軌。

2014年開始,香港接連發生數次大型街頭運動,而特區政府似乎未對深層次原因進行調查,民怨的累積也間接導致今次修例風波的失控。 

經此一役,特區政府必須吸取教訓,走出象牙塔,開始在更大範圍接觸市民,放下精英心態,了解民眾真實訴求。誰都可以談,即便最極端示威者也可以對話。

政府也需要大力投入資源解決住房和產業結構的問題,讓年輕人擺脫「nothing to lose」的心態,以此帶動社會氣氛趨於理性。隨後,政府即可推動政制改革,讓社會更廣泛的意見在體制內得到表達。

檢討得失,中聯辦是否也應該做相應調整?畢竟作為中央在港的中樞機構,修例期間他們在情報、輿論和實際操作層面都暴露了諸多問題。 

然而,一切政策調整都需要過程,反政府人士也應該了解政治現實。百萬人上街,港人的訴求已形成國際影響,一國兩制是面子,北京十分重視。此時港人應維持道義水準,用智慧爭取自己的利益。香港太小,根本不可能與中國這個龐然大物對抗,升級暴力無異於自殘。

古有雲,「以大事小以仁,以小事大以智」,希望雙方都能明白。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