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桐山:如何令香港走出負面標籤漩渦?

2019-07-30
吳桐山
學研社研究員、時事評論員
 
AAA

label1.jpg

香港社會持續亂糟糟,暴力示威者繼續與警方爆發衝突,互相指責。吳桐山無法判斷香港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平復,但在這次社會「大病」面前,我們不妨去思考一個題目,就是我們還要在這種不斷負面標籤的社會漩渦耗下去嗎?

心理學上有所謂的標籤理論,主要是關於教育領域。好多父母都喜歡標籤孩子,罵他們「蠢豬」、「百厭」等等。這種標籤會影響人們對自我形象的界定,被標籤得多,會自我實現,也就是真的成為一隻「蠢豬」。因為一個人如果認定了自己是某種定性,他對這種負面標籤會逐漸麻木,失去反應,更不可能修正已經存在的行為偏差。

在社會層面而言,犯罪是社會互動的產物,嚴格而言,犯罪是一種社會建構,不存在所謂本質的犯罪。為何有人在香港宣揚「違法達義」、「公民抗命」,會有這麼多人信?歸根到底是因為香港的社會建構是不穩定的。歐美的社會建構基礎是民主普選的一套,內地的社會建構基礎是集權控制的一套,香港是什麼?三不像。許多人想建構的是前者,但實際上又達不到。這種意識形態上的不可彌合的分野,令一些人覺得社會建構是可以被衝擊的,而且應該被衝擊的。在不穩定的社會建構下,大家對什麼是犯罪是難以有一個穩定的認知的。這是執政者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

對於普通市民而言,可以做的事是停止負面標籤。香港人非常喜歡標籤,動不動標籤這是廢青、那是黑警,甚至發展到侮辱性的標籤,說是黃屍、藍屍、狗之類。你標籤一個人是黃還是藍,並不能改變這個人,大家都依然要繼續面對對方,只是由一種可以就事論事的平等關係,變為一種只能立場先行的對抗關係。偏偏社交媒體的發展,令大家都集中在自己的圈子內獲取資訊,偏聽而不能兼聽,進一步惡化了這種社會撕裂。這不就是香港的現實寫照嗎?無止境地標籤下去,這一切都會自我實現,這是自作孽不可活。

現在很多人要求特首下台,要求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對此我不反對。但大家也要反思,首要的一步是大家放下歧見、停止標籤,這樣才能令對方有信心,調查能得出公平公正的結果,社會也會接受這個結果。否則,調查也無法彌補社會撕裂,仍然會有一些人不相信調查結果。停止網上欺凌、停止暴力衝擊,才能為政治解決騰出空間,否則這就不是政治解決,而是暴力脅迫。

香港的政治體制、國際地位都處於一個很微妙的脆弱平衡當中,一旦社會公眾對政府管治失去信任,大家對未來失去共識,失去的將是香港的未來。雖然一部分人說有崇高的理想,但這群人連他們的所謂理想的未來都描繪不清楚,更不考慮可執行性,香港人難道真的願意,在連重建圖紙都沒有的情況下,就將自己唯一棲身之所拆掉?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禁蒙面法》為甚麼重要?原因是該法例正正針對滋生暴亂的「匿名效應」。所謂「匿名效應」出自管理心理學,指在不記姓名或在相互不瞭解的情況下個體獨立性、自主性得到充分體現的現象。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勒龐的經典著作《烏合之眾》,對於「匿名效應」對社會運動的影響有深入的分析。他直指「匿名性」引致個體喪失責任感,令個體變得原始、無理和情緒化。由於人們缺乏自我克制,因此逐漸接受集體潛意識的控制。在「匿名」的狀態和群體的掩護下,成為了「烏合之眾」孳生的「溫床」,令到社會動亂一發不可收拾。

    韓成科  2023-03-27